就這樣,藍色巨人IBM放棄了這個後來價值上百億的產品,讓埃裏森這個頑固小子撿了個大便宜。埃裏森曾經無比自豪地說:“IBM發表了R係統論文,但沒有很快推出關係數據庫產品,他們的這一錯誤成就了我。”到了1985年,IBM才推出了關係數據庫的產品DB2,而那時,埃裏森早已依靠關係數據庫成為千萬富翁,笑傲商場了。
2000美元開啟財富之門
1977年6月,埃裏森與鮑勃·邁納和愛德華·奧茨三人在矽穀共同創辦了一家名為“軟件開發實驗室”的計算機公司(也就是甲骨文公司的前身)。這在一向以創新精神聞名於世的矽穀,一家新公司的成立實在很難引起普通大眾的關注,要知道,在這裏每年新成立的或破產的公司成百上千。但就是這樣一個毫不起眼的毛頭小夥子,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居然成為矽穀最有錢的人,這點恐怕是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
他們3個人一共湊齊了2000美元,這就是他們的全部創業資本。埃裏森擁有60%的股份,他之所以能占這麼多的股份,是因為公司是在他的倡議和鼓動下成立的。“相信我,夥計們,我們會成功的,我們會成為矽穀最有錢的人。在不遠的將來就會創造一個矽穀創業的神話,而現在我們需要的投入卻很少。”埃裏森總是這樣不厭其煩地勸說自己的兩個同事。在埃裏森的軟磨硬泡下,另兩個人終於下定決心和他一起成立公司。埃裏森在公司取得成功之後,曾得意地四處炫耀:“其實經營軟件公司一般不需要太多的資金,用點小錢就可以創業。所有偉大的軟件公司幾乎都是這樣開始的,噢,也許並不是全部,但微軟和我們都是的。我們比微軟資金還要少,幾乎是一無所有。”
公司創立之初,邁納任總裁,奧茨是副總裁,而埃裏森則因為和另外一家公司的合同還沒到期,還在那一家軟件公司上班。他要等在那邊下班以後,才能來自己的公司工作。可想而知,那時的他,工作幾乎占據了他所有的時間。他們自己拉訂單、簽合同、執行合同、籌集資金和開發數據庫產品等。盡管那時公司資金少、人手缺乏,並且基礎也很薄弱,但他們工作都很賣力,公司的業務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功成名就後的埃裏森回憶說:“雖然那個時候條件艱苦,工作很累,但是想到我們在為自己的事業奮鬥,也就不覺得累了。因為我們3個人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奮鬥目標,我們都在為這個目標全力以赴,身處其中的時候也不覺得那麼辛苦了。現在回憶起來才覺得其實是挺艱辛的。每個公司創立之初,都會經曆這樣艱難的創業曆程,不同的是,很多公司都可能挺不過去,而我們幸運地成功了。現在,我仍然很懷念那個時候我們3個人因為加班在一起啃幹麵包的日子。”過了一段時間,他們有了第一位雇員——布魯斯·斯科特。
說到招聘員工,埃裏森的招聘原則也有些與眾不同。在他的公司裏,招聘員工時並不像許多大公司那樣,需要嚴格的考核製度,埃裏森公司的招聘有些隨意和另類。“當我創立甲骨文時,我就想好了要建立一個讓自己喜愛的工作環境,這是很重要的。當然,我也要通過公司養家糊口,隻是沒想到會像今天這麼富有。錢不是最主要的,我渴望的是和我喜歡或佩服的人在一起工作,為共同的目標而奮鬥。”在甲骨文招聘中有這樣一個奇怪的原則:如果你不喜歡一周三次和一個人共進午餐,就不要讓他加入。從他招聘自己公司的第一名員工開始,埃裏森便一直奉行著這條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