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成立幾個月之後,他們奮力苦戰,很快就做出一個不怎麼像樣的產品,或者更形象地說,他們做出來的就像是一個玩具。他們把這個產品命名為Oracle(在英文當中,Oracle有“神諭、預言”的意思)。他們相信,Oracle是一切智慧的源泉。而事實上,他們研究出來的這個產品並不像它的字麵意思那樣神奇。除了能進行一些簡單的關係查詢外,這個產品幾乎沒有其他用途。
雖然Oracle的最初版本並不能幫助客戶完成太多的工作,但因為它是市場上唯一一款可以進行關係查詢的數據庫產品,所以這一產品一經問世就吸引了許多客戶,剛開始時也有一定的銷量。可還沒過多久,客戶的投訴鋪天蓋地。公司的這款產品銷售陷入停滯階段。不過對於一向精於推銷的埃裏森來說,怎麼推動銷售是他的拿手好戲。
於是,在1979年夏季,甲骨文公司又發布了Oracle第二版產品。實際上這個版本跟第一版的產品沒有任何差別,仍然隻能做查詢,缺少事務處理等重要功能,而且十分不穩定。埃裏森之所以把第一個版本的產品在1979年重新命名為“OracleⅡ”,完全是出於自己的市場策略。埃裏森認為,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裏,第二版總會比第一版的產品有所進步,所以他們更願意購買第二個版本,而不是剛開始的版本。雖然這樣的銷售策略算不上誠實,但是它的確給埃裏森帶來了很多新客戶。
埃裏森的這種做法被業內同行抨擊為欺騙用戶,有悖於誠信交易,但埃裏森本人從不承認,他覺得這隻是推銷產品的一種方式方法,不存在欺騙和隱瞞。這就是埃裏森的邏輯。
埃裏森的第一筆大交易
甲骨文公司成立之初,產品不完善,客戶資源也有限,名氣更是不知名的“軟件開發實驗室”,那它是如何打開局麵,一步步走上發展的快車道的呢?
事情還得從一個偶然事件說起。
從創立公司伊始,埃裏森就一直關注IBM公司的發展動向。那裏有什麼風吹草動,他都了然於胸。一次埃裏森從IBM的工作人員那裏探得消息,美國中央情報局急需一套商用關係數據庫的軟件。但在谘詢了IBM公司之後,中央情報局發現IBM並沒有真正適合自己的產品。聽到這則消息之後,埃裏森立刻聯係中央情報局的相關負責人,告訴他們自己的公司可以提供這樣的產品。可是,中央情報局的計算機係統向來都是由IBM公司提供的,這些官員根本不相信埃裏森能做到IBM都做不了的事。
不過,對於這樣的拒絕,埃裏森似乎早已料到。他毫不氣餒,每天都早早地就來到中央情報局的大門口,拚命地推銷他的產品,不厭其煩地講解Oracle的優點:“我們的商用數據庫軟件可以很好地和IBM主機兼容,而且不會減慢主機的速度,操作也十分簡單,我們可以派專門的技術人員來培訓您的員工,直到學會使用技術為止。”
但事實上,有很多Oracle的優點都是埃裏森自己想象出來的,產品裏根本就沒有這些特性,正如埃裏森的競爭對手所言:“埃裏森把向客戶撒謊當成家常便飯。”但不服歸不服,最終埃裏森還是說服了中央情報局的負責人購買他的產品。就這樣,埃裏森終於拿下他的第一個實力雄厚的關鍵性客戶。
中央情報局的這單生意對埃裏森的公司來說也是一場巨大的挑戰。因為當時的操作係統都是不能相互兼容的,那時更沒有什麼“軟件可移植”的說法,所以說沒有具備這種功能的應用軟件。也就是說,為一種操作係統開發的Oracle數據庫軟件不可能在使用另一種操作係統的IBM主機上使用。因為中央情報局的電腦都是IBM公司提供的,所以Oracle能否同時在兩種不同的操作係統上運行,就成為埃裏森要攻克的難題。
可謂無巧不成書。正當鮑勃·邁納和布魯斯·斯科特為埃裏森的承諾四處尋求解決之道的時候,C語言出現了。1978年,貝爾實驗室的布裏安·科尼加恩和丹尼斯·裏切出版《C語言程序》,一舉讓C語言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流行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仿佛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於是他們想到可以用C語言重新編寫Oracle軟件,因為C語言是所有機器都支持的。但是當時C語言剛剛推出,還沒有得到市場的檢驗,也就是說這樣貿然做成產品推出市場,等待他們的也許是鮮花,也有可能是臭雞蛋。不過從當時甲骨文麵臨的境況來看,已經是把自己逼上了絕路,就算前麵是懸崖,也得跳了。所以,埃裏森最後作出了一個重要而關鍵的決定:將新版本的Oracle全部用C語言改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埃裏森選擇了挑戰與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