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裏森開始組織人員重新編寫軟件,非常要命的是,時間日益臨近,十分緊迫。那時公司仍在初創階段,資金和人力都很緊張。而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拿出新產品來,麵臨的困難重重。“我們4個人擠在一間小房子裏,沒日沒夜地苦幹,渴了就喝口礦泉水,餓了就啃麵包和餅幹,困了就在電腦旁睡覺,整天做的事情就是對著電腦。每個人都臉色發黃,眼睛紅得像兔子的眼睛……”盡管後來埃裏森回憶起這段日子時仍然心有餘悸,但也正是這份執著和決心,埃裏森和他的同事們最終按時完成了Oracle第三版的編寫。

1983年3月,埃裏森正式對外發布了“OracleⅢ”。“OracleⅢ”推出後,埃裏森“空想”中的產品成為現實:C語言的編譯器既便宜又有效,而且還有很好的可移植性,可以和各類機器兼容。這使得“OracleⅢ”也有了很強的移植性,它可以在不同的電腦上應用,可以說是埃裏森的想象力讓他的產品占得了先機。

中央情報局驗收合格,購買了“OracleⅢ”。很快,埃裏森的公司聲名鵲起,許多客戶紛紛自動找上門來。而埃裏森每次向客戶介紹自己公司的產品時,總不忘說出中央情報局也在使用他們數據庫的事實。與中央情報局的成功合作成為埃裏森宣傳數據庫產品最好的廣告,很多客戶都是看中中央情報局的這塊招牌才放心大膽地購買埃裏森的軟件的。

隨著業務蒸蒸日上,埃裏森和他的合夥人也開始考慮公司形象的問題——畢竟“軟件開發實驗室”不太像一個大公司的名字。1983年,為了突出公司的核心產品,同時也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宏偉藍圖,埃裏森決定把公司更名為“Oracle”。就這樣,在艱辛創業7年之後,甲骨文公司在市場上站穩腳跟,開始邁向高速發展的新階段。

如法炮製的Oracle 5.1

提到甲骨文的產品,不得不說它的Oracle 5.1版本,正是這個版本的產品,把握住了廣闊的市場機會,讓甲骨文再一次從市場夾縫裏脫穎而出,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成功,一躍成為數據庫領域最大的贏家。

事情得從1985年說起,甲骨文正式發布了其第五版產品。甲骨文的這個版本,得到了許多用戶的肯定。用戶評價說,隻有這個版本才算得上是甲骨文數據庫的穩定版本,“足足等了8年,我們才使用上穩定的甲骨文的產品,我們曾經懷疑甲骨文是否能生產出讓人滿意的產品,很高興的是,它真的成功了。甲骨文在技術上非常的成功,同時也為我們這些商家減去了不少的麻煩。我們現在更有理由相信:好好發展下去,甲骨文一定會推出更為出色的產品。”甲骨文的客戶開始讚揚他們的產品了。在此之前,他們總是在抱怨甲骨文產品的諸多缺陷,而實際上它之前的產品的確是問題多多。

同樣在1985年,甲骨文的競爭對手Ingres發明了一種新技術——分布式查詢,每個分布式查詢都可以引用多個鏈接的服務器,而且可以對每個鏈接的服務器分別執行更新或讀取操作。如此一來,用戶便可以通過一次性查詢訪問存儲在多個位置的數據。簡單地說,分布式就是每一個客戶端都有數據的副本,查詢的數據操作都使用副本進行;而此前的“集中式”是指整個係統中隻使用一份數據(隻在服務器上),所有客戶端必須鏈接上服務器才能進行數據查詢等操作。相較於集中式查詢,分布式查詢的優點在於即使外部互聯網發生故障,也不會影響擁有數據副本的客戶的內部數據操作,這樣就能夠非常好地避免整個業務被停掉。

但令人遺憾的是,Ingres發明的分布式查詢和IBM新發布的關係數據庫在當時無法兼容,也沒有在市場上得到好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