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埃裏森的眼光就是不同。他在發現分布式查詢諸多優點後,馬上就斷定它的市場前景應該非常廣闊。“分布式查詢相較於集中式查詢有很多優點,如果我們能抓住機會,盡快研究出能和IBM主機兼容的係統,其未來的市場空間遠較現在的要大得多。”埃裏森在看到Ingres公司發布的新產品後興奮地說。他快速行動,10天後,甲骨文就在報紙上刊登出廣告,稱甲骨文最新研發出了第一個分布式查詢數據庫,版本為“Oracle 5.1”,並宣稱它和IBM的數據係統能夠完全兼容。可實際上,他又是在故技重演。甲骨文當時根本沒有這樣的產品——埃裏森的一貫作風就是這樣,產品都還沒有研發出來,他就到處宣揚,自己的產品是如何如何先進和功能強大。他推銷的完全是想象中的產品,之後再找人研發。如果成功了,他就是預言家;一旦失敗,他不過是扮演了一回騙子。
這次也是一樣,埃裏森是在發布Oracle 5.1版廣告之後才著手開始研發的。他用高薪挖來了競爭對手Ingres公司的分布式查詢研發小組的幾個核心人物,讓他們沒日沒夜地開發能和IBM兼容的分布式查詢數據庫。結果,整個團隊才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研發出了Oracle 5.1版。
毫無疑問,由於Oracle 5.1版是在短時間內倉促上市的,所以它的程序不可避免地充滿著錯誤,用戶的投訴電話響個不斷。但埃裏森的解釋讓人哭笑不得:“我們以前的承諾也有過不能兌現的時候,所以現在這些都是在所難免的。”
可能有人會納悶,既然如此,用戶為什麼不選擇其他的替代產品呢?實際上這跟數據庫的特性有很大關係,此時如果用戶改為選擇其他廠商的產品,他們就得重寫所有的應用程序,而這是難以想象的非常巨大的工作量,所以說一旦你選用了某種數據庫平台進行開發,你實際上就已以對它產生了依賴性。Oracle產品令人無法忍受的不穩定性,再一次惹惱了很多客戶,他們選擇起訴甲骨文。埃裏森對此仍習以為常:“處理和客戶的糾紛可以交給我們的法律顧問。”從埃裏森的話裏可看出,當時的甲骨文公司對待客戶的態度是多麼的傲慢。下麵這件事反映了甲骨文公司對待客戶態度。一天,一個客戶打電話抱怨甲骨文數據庫經常死機並毀壞了他的數據,對此技術支持工程師的回答是這樣的:“無可奈何,一點用都沒有。”長期擔任甲骨文公司經理職位的尤納·格普塔也說:“的確如此,當時,公司裏常有取笑客戶的電子郵件被傳來傳去。”
不論是非如何,埃裏森所擁有搶占市場的本領,讓他在數據庫領域占盡了商機。他關注市場更勝於關注技術,他相信搶先占領市場份額才是王道,這一點正是埃裏森一路製勝的關鍵。對手Ingres卻是一個學術化的公司,隻注重技術而不關心市場,這在經濟競爭中是注定要失敗的。而當時的IBM則更像是一頭笨重的大象,在產品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前,它是謹小慎微的,所以IBM就這樣將廣闊的市場拱手讓給了埃裏森。
就這樣,埃裏森憑著“一切以市場為主導”的經營思想和操作理念,再一次在數據庫市場競爭環境中開辟出一條康莊大道,讓甲骨文在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軟件公司之一的征途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收購仁科
進入21世紀,軟件行業由技術探索階段發展到了行業整合階段,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甲骨文公司率先發動的一係列並購,其快、狠、準令競爭對手震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