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Google三駕馬車:拉裏·佩奇、謝爾蓋·布林和埃裏克·施密特(4)(2 / 2)

兩個月後,Google通過其官方網站宣布,聘請李開複擔任Google全球副總裁、中國總裁,領導建立Google中國工程研究院。

李開複1961年生於中國台灣,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後擔任副教授;在蘋果公司工作了6年,主管該公司的多媒體部門;曾擔任SGI公司的多媒體軟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總裁;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並於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2000年升任公司副總裁,調回總部負責自然界麵部。因為對青年人尤其是中國青年學子的愛護與提攜,李開複被IT業內人士稱為“精神教父”。

2005年7月,李開複作出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決定之一,離開微軟而加入Google,擔任Google中國區總裁,負責Google在中國的產品研發工作。這個決定震驚了整個IT界,微軟不惜付諸法律把李開複和Google都告上了法庭。李開複為什麼會作出這樣一個決定,Google究竟有什麼地方吸引他呢?

“雖然被調往美國,我很多心思還是在中國的,因為這是我的故土。”李開複說加盟Google的根本原因是思念故土,思念中國的青年“這些年,我寫過4封信、很多文章,辦了一個網站,裏麵有一個論壇,過段時間還要出一本書,這些都是為了中國的青年。”

為了達到回國接近中國青年的目的,李開複早就醞釀著回到中國的計劃,“我已經打定了主意,要在這兩年回國”。因此李開複很早就開始關注有沒有適合他回國的工作職位。“如果為了回國而找一個枯燥的職位也不是我的本意”,這個職位必須“首先要能回到中國,其次必須要符合自己追求激情的信念”。這個信念同時也是李開複向青年灌輸的價值觀。

“我加盟Google並不是因為獵頭公司,因為我和Eric認識了那麼多年,如果這樣還要聘請獵頭,等於白白把錢送給別人。”李開複否認了有關獵頭的說法。起初市場傳聞是獵頭公司在其中運作,並傳出1.3億的獵頭費用,等等。李開複稱加盟Google最初他是通過E-mail聯係的。

李開複E-mail的對象就是Google現任CEO施密特,實際上李開複和施密特是多年的朋友。李開複在蘋果任副總裁時曾與Sun公司合作開發一個基於Java的多媒體技術,要挑戰微軟,當時與李開複搭檔的Sun公司負責人就是施密特。數輪郵件之後,李開複和施密特開始了電話交談,通過電話交談,李開複熟知了Google的業務類型和發展方向。施密特耐心的答複消除了李開複的擔心,雙方約定了麵試的時間。

Google對他的麵試主要是讓他見見Google的人和了解Google的文化,麵試地點定地了公司旁邊的一個高爾夫球場。那一天李開複見到了包括創始人在內的Google所有高層人士。通過這次深層接觸,李開複認識到了Google的企業文化。“首先,Google公司從硬件到軟件都是自己做的,這非常符合一個計算機科學家喜歡從硬件到軟件都自己做的習慣。其次是Google的氣氛非常平等,我曾經問過一個300多人的項目組有幾個領導,結果得到的答複是隻有一個。這簡直就是一個真正的研究院,誰有好的項目就投票加入,做著做著就出現了新的項目。如果說IBM、微軟這種公司類似工廠,Google更加類似大學,想法和做法都很自由,沒有太多的束縛。”

麵試以後,李開複開始調查Google是不是如Google高層向他描述的那樣。在此期間,李開複選擇了休假。在休假的3周後,李開複已經打定了主意。李開複認為更合理、更優秀的文化氛圍促使他迅速作出抉擇,很顯然,李開複對這樣的環境太向往了,也正是這種充滿激情的研究環境促使李開複最終放棄了微軟。到6月底,在考慮完搬家等私人問題後,李開複正式加盟Google。

“Ineed to follow my heart.”李開複力排眾議,最終聽從了他心中的聲音。“Google是一個讓我震撼的公司。”對於Google來說,李開複的加入也許並不能給Google帶來實質性的改變,但是如果把這次事件看成是微軟與Google的一次人才爭奪戰的話,無疑Google贏了,並且,它有力地在世人麵前宣揚了它的企業文化和企業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