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8月,Google選擇摩根斯坦利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為主要承銷商,同時選擇了荷蘭式的拍賣方式向公眾發售股票。在荷蘭式拍賣方式中,投資者需要在同Google IPO相關的銀行開設賬戶,同時提交購買訂單,訂單上需要標明以何種價格購買多少股股票。隨後,Google根據拍賣的情況確定一個“清算價”,出價等於或高於這一價格的投資者都有機會購買該公司股票。而在傳統的IPO方式下,IPO價格是由銀行機構根據用戶需求自行確定的。
在Google之前,上一家同樣采用荷蘭式拍賣方式發行IPO的美國公司叫做New River Pharmaceuticals(NRPH),其運作也相當不錯,自從2004年8月份上市以來其股價幾乎翻了一番。在此之前,也還有一批中小型的公司如Peet′s Coffee(PEET),Salon(SALN)、Overstock.com(OSTK)等,它們也是采用這種方式拍賣上市的。
大多數公司選擇了投標建檔,填寫投資銀行承銷商保證IPO股票購買者權益的傳統的股票分配表格的方式。
反對投標建檔的批評人士認為這種方式使得投資銀行得以通過壓低股票價格幫助持有前IPO股票的客戶(當然也是銀行的主要客戶)在上市交易的第一天股票上漲之際取得超額收益。公司雖然上市了,但是付出的代價卻是股票以低於市值的價格被IPO前投資者購買。
讚成拍賣上市的人士認為拍賣的好處在於,由於對其感興趣的投資者都可以參與競價,因此上市公司能夠得到符合實際的股價評價。
最初,市場人士擔心由於人們過分關注Google上市,再加上Google家喻戶曉的知名度可能會導致估價過高。Google也向潛在股東們發出謹慎操作的警告。Google在IPO說明書中警告,還可能會發生“贏家詛咒”,即成功競標者可能會遭遇投資出現大幅下跌的可能。
在這一非正統的、拍賣方式獨特的IPO開始之後的數月,Google的股票走勢強勁,專家們的擔心、包括它自己發出的投資風險警告成為多餘,實際的情況恰恰相反。為了吸引更多機構的關注,Google還曾經宣布股票發行價有可能會低於“清算價”。Google公司在首次公開招股時曾明確向全世界表明,該公司認為Google的股價應當在每股108~135美元之間。當然,這一價格也僅僅隻是Google在2004年夏天上市之初自己提出的發行價格。2004年8月19日,最終成功競標者以85美元每股獲得Google股票,上市交易的當天該公司股價就上漲了18%。在接下來的3個月中,股票一度飆升至201美元。
那些毫不猶豫、早早地競拍下Google股票的投資者則趁機大賺了一筆。如此輕鬆快速的得到收益不禁令人回想起網絡繁榮時期的情形。另一部分對IPO袖手旁觀的市場觀察人士開始重新審視對拍賣上市的先前觀念。
“理論上,荷蘭式拍賣應該能夠有效地得出價格水平,也應該在IPO之後沒落下去。但是事情的發展完全相反。”Taulli說。Google發行IPO之際,Taulli曾建議投資者靜觀拍賣的形勢,然後當股票在納斯達克交易市場上開始交易時買進股票。但是,Google股票並沒有如他所預想的那樣在第一天交易出現下跌,反而成功地上漲15美元。
盡管Google股價已經增長了一倍,但仍有很多分析人士在探討Google采用的荷蘭式拍賣IPO方式是否取得了成功;Google是否完全沒有考慮“清算價格”而將股票發行價定得過低;Google的IPO是否還是讓大投資者占盡優勢。關於這些問題,Google似乎早已了然於胸,未作任何評論。
這種方式似乎為Google所特意訂製,在互聯網領域Google引領了在線搜索商務運作,但是,其後以其他公司的反響來看,Google別具一格的IPO運作方式卻沒有吸引其他公司采用相同的荷蘭式拍賣上市。
看來,隻有如此與眾不同的Google,才能成功上演如此與眾不同的荷蘭式拍賣。不管如何,Google令人膽戰心驚的上市劇幕,也給後來者們以別樣的啟示。
李開複:追隨我心中的聲音
“Hi Eric,我通過媒體看到你在中國將有很大計劃,要真有,我們可以聊聊,因為我非常希望回到中國工作。”2005年5月初,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李開複撥通了Google公司CEO埃裏克·施密特(Eric E·Schmidt)的電話。電話那頭的施密特已經聽出了李開複的弦外之音,他也以同樣的方式回答:“我們有很大的計劃,尤其你有興趣,我們就有更大的計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