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最年輕的億萬富翁:邁克爾·戴爾(2)(1 / 2)

戴爾雖然很早就開始接觸電腦,並且會拆解和組裝電腦,但是對於電腦行業他還相當陌生,他在展覽會上仿佛劉姥姥進大觀園。戴爾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當時他走到一家名叫Seagate的公司攤位前,詢問一個硬盤的價格。他在內心已經想好了,這東西肯定需要好幾千塊。結果別人的一句話讓他愣住了:“你是OEM工廠的嗎?”

當時戴爾根本不知道OEM是什麼,畢竟他還算不上行家,不過此時離他成為電腦巨頭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為了購買一個硬盤,戴爾又勤儉節約了好一陣子,終於存夠了錢買回一個,用它來打造一個BBS,與其他對電腦感興趣的人交換信息。通過在論壇上的交流,戴爾逐漸發現,在電腦行業,售價及利潤空間是沒有規則的,人們完全有機會一夜暴富。

當時,在商店裏,一台IBM個人電腦的售價一般是3000美元,但是花費600~700美元購買零件完全可以組裝成一台同等質量的電腦,隻是沒有采用IBM的技術而已。戴爾曾經將電腦解體、升級過,當然比較了解這些情況,於是新的疑問很快在他的腦海中浮現:零件的製造商到底是誰?這些零件合理而準確的售價該是多少?顯然,目前的這種現象不太合理。

此外,電腦商店的人對個人電腦根本就不了解,大部分店主以前曾賣過音響或汽車,隻是因為電腦市場非常火暴,利潤豐厚,便做起新的生意。於是一夜之間,在休斯敦忽然冒出了上百家電腦銷售商店,他們以2000美元的成本買進一部IBM個人電腦之後,再以3000美元的價格售出,輕易地從中獲得1000美元的利潤。而且,他們很少為顧客提供售後服務,甚至根本就沒有。供不應求的時候、商品流行的時候,賺錢或許不需要太多的道理,售後也成為天方夜譚。

看到這一局麵,戴爾感覺到自己的機會來了。他加快了改裝的步伐,買進和市麵上那些電腦一模一樣的零件,隨後再把這些電腦進行升級之後再賣給認識的人。當時他非常清楚,如果銷量再多一些,他就能與其他的電腦商店競爭,這種競爭不光體現在價格上,還體現在品質上。生意中獲得的收入,為他實現更多的夢想提供了資本積累。

處在競爭中的戴爾時常感歎道:“哇!這裏頭有一大堆機會。”

確實,機會屬於準備充分的戴爾。他因為與個人電腦相遇,並且肢解、重裝、升級,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和商機。一個新的電腦時代,就要從此誕生了。

從“IBM的灰市”開始

1983年,戴爾高中畢業,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進入了得克薩斯大學,成為一名醫學預科生。也許你會疑惑:後來戴爾不是做電腦嗎?而且他小時候就對電腦感興趣,為什麼選擇毫不相幹的醫學?這個問題或許隻能由戴爾自己來回答。

戴爾本人對醫學是否感興趣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校園的時候就有了創業的打算。目標就是他最感興趣的電腦事業,這個商機早就被他發現了。所以在大學期間,他並沒有將全部精力都放在學習上,而更多關注的是電腦生意。

在校園裏,戴爾看到周圍越來越多的人對電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他想要尋找功能更好的IBM個人電腦。不過,IBM當時沒有生產他想要的東西。而且,這些電腦在生產和銷售環節似乎出了問題,致使市場供需狀況嚴重失衡。例如,經銷商訂購了100台電腦,可能最後隻會收到10台。這樣的話,下次他可能會為了得到100台電腦訂購1000台,可是結果卻收到600台,這樣就會因無法負擔這些額外庫存而陷入窘境。因此,令人尷尬的場麵出現了:他們常常以遠低於成本的價格進行拋售。久而久之,“IBM的灰市”被大家默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