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學生》雜誌這份追求之後,布蘭森的學生生涯似乎找到了新的動力。他在學校的自己的房間裏開設辦公室,並且請求校長給他裝電話,但是校長斷然拒絕了。於是布蘭森隻好在公用電話亭打電話,他還很快找到了鑽空子的方法:如果自己告訴接線員投幣電話吞了錢卻斷了線,那麼他還可以免費再打一次電話。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在一般人看來,雜誌馬上就可以出版了。但是布蘭森依然在給所有的讚助商和廣告客戶寫信。他列出一張名單,親自與他們逐個聯係。絕大多數人拒絕為一份還沒有出版的雜誌付廣告費,但是聰明的布蘭森找到了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方法。他打電話給國有銀行——威斯敏斯特銀行,告訴他們勞埃德家族銀行剛剛拿下一整版的廣告,布蘭森問威斯敏斯特銀行是否想和勞埃德家族銀行一同登廣告。他強調《學生》將是英國最大的青年雜誌。此外,他又打電話給可口可樂公司,告訴他們百事公司剛預定了一個大廣告版麵,但是反麵還是空的。他打電話給《每日電訊報》,問他們是否願意搶在《每日快報》之前做廣告。
除了給同一行業的競爭對手之間打電話以外,布蘭森還給用人單位打電話:“你是否願意招聘到最優秀的大學畢業生?”沒有哪位人事經理說他們要尋找二流人才。隻要聽到這樣的回答,布蘭森會馬上告訴他:“那麼我們正出版的雜誌恰恰適合你……”
《學生》的籌劃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但是布蘭森的功課卻越來越差。對此,他破釜沉舟,丟下一大堆無法通過的課業,將精力全部投入到雜誌中。他總是信心十足地出去談客戶、拉讚助,沒有絲毫膽怯,心虛。人們無法想象這份即將誕生的雜誌,是出自兩個15歲的少年之手。
除了關注雜誌的內容,布蘭森最大的樂趣就是給成百上千的廣告招商寫信,然後焦慮不安地等待回信。但是,直到1967年4月,布蘭森依然離發刊日遙遙無期。他和喬納森已經籌劃了1年時間,雜誌登載的隻是一些校長和老師的支持信,沒有任何廣告和新聞材料。布蘭森拒絕妥協,他繼續堅持。
布蘭森的父母對他非常支持,他們經常鼓勵兒子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即使他們不讚成布蘭森的項目,也會表達同情和支持。母親竭盡所能幫他做《學生》雜誌,她給他省吃儉用攢出來的錢,幫他考慮應該聯係的人。有一次,當布蘭森告訴母親他想同英國最著名的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大衛·弗羅斯特接觸時,母親花了好幾個星期問遍她所有的朋友,打聽認識大衛·弗羅斯特的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布蘭森的事業終於實現了首次突破,他收到了一張250英鎊的支票,盡管數額不大,但它是第一份廣告訂單。而且著名漫畫家、動畫家、《大力水手》的作者傑拉爾德·斯伽非同意為《學生》雜誌畫卡通並接受采訪。
有了夢想的布蘭森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學生》上,除了古代曆史,他放棄了所有科目。他一心想著盡快離開斯托,去倫敦開始記者生涯。1967年,17歲的布蘭森終於離開斯托。臨別時刻,校長給他寫了份意味深長的贈言:“祝賀你,布蘭森!我想你將來要麼進監獄,要麼是個百萬富翁!”
校長的話無疑是個玩笑,但他未嚐不是位伯樂,若幹年後,布蘭森超出了他的期望,成為億萬富翁。1968年1月,《學生》終於創刊的時候,校長再次寫來一封信:“親愛的布蘭森,很高興看見新聞界對你們首版的好評,創刊號非常吸引人。最誠摯地祝賀你,未來一帆風順!”
伴著校長的賀信,布蘭森從《學生》開始,邁出了人生新的旅程,盡管並非像校長祝福的那樣一帆風順。
跟在大企業屁股後麵搶東西吃的小狗
“維珍是一條厚臉皮小狗。”這是布蘭森常說的一句話。
他最喜歡渾水摸魚。他說:“我喜歡攪渾水。不僅是有興趣,尤其是當大公司提供價貴質次的產品時,我就想從他們的收入中分一杯羹。”布蘭森在創辦《學生》之後,新的煩惱逐漸出現。有段時間,他不得不非常鬱悶地麵對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整個地球上,不同膚色、不同國度、不同愛好的人,喝的隻有兩種可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這太可悲了,為什麼沒人製造第三種呢?幾十億人一生就被這兩種可樂包圍,恐怕外星人看了都會笑掉大牙。因此,布蘭森決定改變這一局麵,他要打造新的可樂品牌——維珍可樂。而且,這個新生力量很快躥紅,在歐洲,維珍可樂的銷售量比百事可樂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