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以“非典”為契機把電子商務帶進春天。全球互聯網於2000年達到第一個高峰,2000年年底泡沫破裂跌入穀底,2001年和2002年是網絡的冬天。當所有人都對即將到來的2003年心存恐懼的時候,奇跡卻偏偏發生在這個多災多難的春天。“非典”這一百年不遇的災難,卻讓電子商務覓得了百年難得的商機。正是“非典”使企業認識到電子商務的價值,使成千上萬的企業加入了電子商務的行列。

非典期間,作為全球B2B網站領頭羊,阿裏巴巴的表現最為世人矚目。公司每日供求商機增長5倍,每天會員新增加3500名,漲幅高達50%;到2003年6月中旬,阿裏巴巴已勝利完成從追求數量到追求成交量的曆史性轉型,提前實現每天收入100萬,全年收入過億元的目標。從此,關於電子商務和阿裏巴巴是否能夠贏利的懷疑可以告一段落了,馬雲為全球的電子商務企業帶來了春天的問候。

古人雲:“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馬雲看來,危機並不是企業難邁過的門檻,它有可能成為登高的階梯;冬天並非滅亡的前兆,它會帶來春天的消息。

不能讓雷鋒穿補丁衣服上街

蒙牛集團董事長牛根生跟馬雲同是《贏在中國》的評委,他對於財富的分配,曾有這樣一番高論:

這世界上掙了錢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精明人”,一種是“聰明人”。精明人竭澤而漁,企業第一次掙了100萬元,80%歸自己,然後他的手下受到沉重打擊,結果第二次掙回來的就隻有80萬。聰明人放水養魚,他第一次掙了100萬,分出80%給手下人,結果,大家一努力,第二次掙回來就是1000萬。即使他這次把90%分給大家,自己拿到的也足有100萬。等到第三次的時候,大家打下的江山可能就是1個億,再往後就是10個億,這就叫多贏。獨贏使所有的人越贏越少,多贏使所有的人越贏越多,所以,“精明人”掙小錢,“聰明人”賺大錢。“精明”與“聰明”,一字之差,謬之千裏。

馬雲在點評《贏在中國》選手的時候,也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這位選手很善良,很有激情,也很幽默,會講很多的故事,但他的團隊離開他的時候,他要想到“我們需要雷鋒”,但不能讓雷鋒穿補丁衣服上街,讓那位選手的隊友和他溝通,跟他們分享成功是很重要的。馬雲“不能讓雷鋒穿補丁衣服上街”與牛根生“財聚人散,財散人聚”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的一生,有高潮也有低穀,所謂“勝不驕,敗不餒”。當你處於強勢的時候,學會自我保護無可厚非,但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還必須學會共享。不論企業還是個人,在社會上生存,每個人都是價值鏈的某個環節,共處一個係統,不可能找到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而獨立。因而,當企業家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共同打拚的創富夥伴。

馬雲非常注重這方麵的問題。2007年11月6日,阿裏巴巴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根據公司招股說明書,公司有4900名員工或多或少持有阿裏巴巴上市公司4.435億股股份,平均每人持股9.05萬股。以頭一天收盤價39.5港元計算,這些員工平均身價已經超過300萬港幣。突然間催生出如此多的富人集團,創下了中國商業史的新紀錄。

與中國其他企業家相比,論智慧,論領導力,論影響力,馬雲也許高出不了多少。但是他的遠見和分享精神,將一家電子商務公司,一家隻做“中小企業生意”的小公司,做成了一上市就市值數百億美元的中國互聯網企業領跑者。這就是馬雲的高明之處,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目前的中國企業家中,能做到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