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小說為何走不出去(1 / 1)

中國小說為何走不出去

亮相

我想談談中國文學走出去這個最近幾年相當熱門的話題。

先聲明一下,討論的重點在小說,因為我主要是翻譯小說的。近10多年來,中國小說在美國、英國等英語世界不是特別受歡迎,出版社不太願意出中文小說的翻譯,即使出版了也甚少做促銷活動。就像某個評論所說:

中國作家寫作一般缺乏紀律,書寫的速度大概是一個小時五百英裏,寫成的作品裏常有前後不一致、與事實不合的錯誤,缺乏有說服力的人物和荒謬的情節等問題,可以說是一種“浮躁”的現象,中國作家和評論家也承認有這樣的問題。這類問題屬於寫作態度方麵,另外還有寫作技巧或經驗方麵的缺憾。由於缺乏客觀的角度或經驗不夠,作家看不到他們的小說的一些可以理解的錯誤。

中國小說在西方並不特別受歡迎可能與小說中的人物缺少深度有關。大體來說,中國小說的敘述是以故事和行動來推動的,對人物心靈的探索,少之又少。而把人物寫得躍然紙上,使人物形象烙印在讀者記憶裏,是西方敏感的讀者評價小說好壞的一個標準。

前一陣剛過世的著名中國現當代文學評論家和學者夏誌清教授提起的一個現象,可以有助於說明中國小說為何走不出去。那就是現代中國作家的“感時憂國”傾向使得他們無法把自己國家的狀況和中國以外的現代世界的人的狀態連接起來。我個人認為當代作家也有類似情況,太過關注中國的一切,因而忽略掉文學創作的一個要點—小說要好看,才有人買!這個現象可能跟教育有關,也可能是因為傳統的文以載道思想作祟。關注中國國內的社會現狀當然無可厚非,但是若因此忽略了文學作品應有的普遍性,很可能有不良效應。

德國漢學家顧彬曾把當代中國文學作品貶為垃圾。他批評得最為嚴重的一個現象是,中國作家很少看得懂外文。比方說莫言,他可能是近年來唯一一個不懂任何外語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顧彬認為這個缺失導致中國小說視野過於狹隘,我同意他的說法。中國作家到國外旅行演講,必須完全仰賴口譯的協助,因此自行到處走動與當地人接觸的機會少之又少,通常就是和中國同胞在一起,等於是人的身體出了國,但其他種種(語言、心態)還是留在中國。

還有一個毛病,就是小說過於冗長,似乎不知見好就收的道理。這個寫作傾向或許跟傳統章回體小說根深蒂固的影響有關。中國古典名著,如《紅樓夢》等,要是用西方當代小說評論標準來看,不見得能算是偉大的小說,因為書裏夾雜了太多無關緊要的瑣碎細節,使得敘述不夠流暢。《紅樓夢》是否算是一個結構嚴謹的小說?不該有的都有了,該有的卻不一定都有。這些看法極具爭議性。

當年“五四”時期的改革派文人提倡除去傳統寫作的影響,效果為時不長。以我看來,傳統文學的結構與寫作方式對當代作家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因而導致中國文學走不出去。這關聯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是否有一個國際公認的文學標準?我這麼說,可能有人要指控我宣揚文化帝國主義,以西方的文學標準來評價中國小說。我的想法是,如果中國小說構思寫作嚴謹又具國際性,相信絕對可以走出去的。市場也會決定一個小說該怎麼寫,這是很現實的,尤其在世界各地讀者日益減少的現在。

以上這些對中國當代小說的批評可能讓讀者反感,因此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我的重點放在“想走出去”的作品。我想我們都同意不是每一本小說都能或都需要翻譯成外文的。有些作品就是純粹為國內的讀者寫的,能受到這些讀者的歡迎就可。但當一部作品想要走出國境,就必須注意一些潛規則。以後是否有中國小說可以成功地違反所有潛規則以及市場標準?很難說。但對大部分的小說而言,不管是在翻譯後尋找出版社時,或是出版後麵向讀者介紹時,這些潛規則是不容違逆的。

此外,世界聞名的作家都有一個了不起的編輯幫他們成為偉大的作家。身為一部小說的作者,很難完全客觀看待自己的作品。編輯不是作家,但可能是最好的讀者。很不幸的,編輯和翻譯在中國出版界的地位不夠高,報酬也微薄得很。據我所知,中國的很多出版社缺乏有才華的編輯,因此小說有毛病也就無法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