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新一代2

封麵

作者:汪再興 韓紫嬋

2002年,美國財經作家邁克爾·劉易斯在《紐約時報》上撰文《為經濟繁榮辯護》,在此文中,他回應了美國人對90年代熱錢湧入矽穀,創業者輩出現象的質疑。當時,許多美國人認為,這不過又是一場互聯網經濟產生的泡沫。而邁克爾·劉易斯則為這群極客辯護,如果投機商們將高科技股票的價格抬高到一個可笑的高度,結果就是:會出現很多受過技術訓練、創業欲望更強的年輕人;企業家的社會地位更高,一定還會產生很多有趣的商業想法,這些想法在此之前是過於超前的,但是有一天就很有可能與時代保持一致。在這個例子中,還有一個結果:會出現數百萬英裏長的冗餘光纖。這有一點浪費,因為我們現在還不需要,但是它們也不是完全沒有用,很快有一天,我們就會需要了。最後還有一個後果,那就是許多之前因為害怕新企業還在沉睡之中的大公司會慌忙地讓自己變得更有效率。無論你對經濟繁榮有什麼看法,不可否認的是,它讓人們不停地忙碌。

這位曾對美國華爾街經濟泡沫持批評態度的財經撰稿人對矽穀網絡科技公司的興起心懷善意,他寫作此文的背景正是美國矽穀互聯網公司崛起的1990年代。

如果說,1956年成立的肖克利晶體管公司和1971年誕生的英特爾微處理器可以被視作現代矽穀高科技公司的起點,那麼,1995年網景公司輝煌耀眼的股票上市則是矽穀曆史上又一條分界線。此後,互聯網公司成倍增加,許多公司都得到了數量驚人的資金,從來沒有哪個時期的初創公司能夠這麼容易上市。這場互聯網的狂熱第一次將矽穀的科技與華爾街的投資人直接又迅速地聯合起來。矽穀曆史研究者阿倫·拉奧和斯加魯菲在《矽穀百年》一書中寫道,在美國1990年代,新矽穀把以技術為重的的納斯達克股票指數變成了當紅明星。

引發1990年代矽穀創業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年高科技公司聚集地灣區的第一批成功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多數已經退休,並且自己成為了風險投資家,這是現代天使投資人的雛形,他們擁有巨大的財富,並對後來的科技創業者抱有天然的好感。於是,1994年矽穀天使投資團在美國成立。本著真正的矽穀精神,而不僅僅是將錢彙集在一起的計劃,其主要目標是聚集大家的智慧,而非錢財。矽穀天使投資團裏的成員每月開會,他們是初創公司的領路人。

回到中國,12年過去,邁克爾·劉易斯為《經濟繁榮辯護》所描述的經濟繁榮的時代與高科技創業者湧現的關聯現象正在中國發生。

1998年前後,中國第一代互聯網公司誕生。進入2014年,新浪董事長曹國偉、搜狐CEO張朝陽、樂視董事長賈躍亭、小米董事長雷軍、新東方創始人徐小平這一批受惠於改革開放與互聯網技術創新的企業家,開始成為中國新一代的天使投資人,資本市場的活躍直接促進中國那些更加年輕、更富有創造力的創業者以一個不可能的速度去完成財富上的積累和技術上的突破。

可以說,一場現代淘金熱正在中國形成。在此之前,還從來沒有那麼多毛頭小夥子在這樣短的時間賺到這麼多錢,這顯然是一個奇跡,在北京中關村,在上海、深圳的高科技園區,隨處可見一群風投人圍坐在一群年輕到令人發指的極客和擁有激情的創業者麵前勸說他們引入自己的投資。說這群極客新貴顛覆了以往市場經濟關於投入產出的規律也不為過。

一份來自中關村的數據也足以佐證這樣一個觀點,中國市場的繁榮正在催生新一代富有創業熱情的富豪階層,與50後、60後創業的企業家不同,這群創業者並非脫胎於體製,而是一批擁有知識、富有創業激情和創造力的屌絲。

1984年到2014年,經曆了30年漫長且平穩的市場繁榮周期後,曾經騙子紮堆的中關村已經變成擁有將近20000家科技企業的自主創新示範區,平均每年3000家科技企業在這裏誕生,2013年新創企業的數字更是高達6000家。在這裏,每天都在創造巨額財富,年收入過億的企業有2300家,235家企業已經成功上市,將近1000家企業符合創業板上市賬務指標要求。

9年前,《人民日報》高級編輯淩誌軍看到距離中關村僅3公裏的清華創業園A座302房間擠了38家年輕人創立的公司,感歎這景象優如“新世界混沌初開”。

這位傳記作家如此描述當年他看到的中關村創業的場景:“每家公司隻不過占有其中一個方格,由一張簡易電腦台和一把轉椅組成,和大公司裏那種員工座位沒有什麼差別,隻不過,在通常鑲嵌員工姓名的那些地方,貼著公司名稱,一律由普通道林紙打印而成,淩亂一片,讓我想起滿天繁星。電腦台後麵坐著的那些人,個個年輕。他們是老板,也是會計,還是自己公司唯一的員工。”

那時的淩誌軍恐怕很難想象2014年的中關村正在發生的一切。曾經的海澱圖書城已經更名為“中關村創業大街”,這條步行街上擠進了10家與他當年看到的清華創業園A座302房間類似的創業服務機構。在創業者聚集地,一家名叫車庫咖啡的一間大廳裏,一張6人坐的桌子代替了9年前一人獨享的格子間,一位90後CEO兼產品經理占據桌子的一角,這就是一家公司。在這裏辦公每人每天的花費可以低至20元,800平米的咖啡廳能容納150個創業者。相較以往,創業者開始變得更加鬆散和獨立,創業成本變得越來越低,一個人加一台筆記本電腦就可以成立一家公司,這也意味著,創業者失敗重來的代價變得越來越小。

美國MBO合夥公司是一家幫助客戶成為獨立谘詢師的企業,它在2011年9月的一份報告中也預測到這樣的趨勢,到2020年,40%至50%的勞動者都是機動工人(包括個體經營者、自由職業者和失去全職工作後意外創業的人),而到了2030年,大部分勞動者都將成為機動工人。職業未來學家弗蘭克·斯賓塞將這些人稱為創業個體,他認為,這些創業者正在成為全球龍頭企業眼中的首選人才,他給出的原因有些出人意料:不是考慮到這樣能節約成本,而是認為這些人更具專業才能和潛能,因為他們更專注於突破性成果,而不是傳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