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這群互聯網創業者中,最令人矚目的群體當然要數1984年左右出生的這一代人。與那些還正在尋找投資和轉瞬即逝的90後相比,他們顯然已經在被60後、70後霸占的商業世界中站穩了腳跟。

經營富豪榜的胡潤曾統計過,中國排名前1000名的富豪80%是1962—1975年的那波人,裏麵屬兔的最多,都是1963年出生的。這一波人是當今全世界所有國家裏麵擁有財富最多的一群人,而且是最年輕的一群人,中國排名前1000名的富豪跟美國比,要年輕10歲左右,跟日本比年輕12歲左右。這波人在再造中國過程中,發動了最早的互聯網的奇跡。

這些人中的多數是在1984年創建了自己的公司。這一年鄧小平正好80歲,後來成為中國第一代企業家代表人物的柳傳誌40歲、張瑞敏36歲、王石33歲,南存輝最小,隻有21歲,他當時的職業是修鞋匠。這一年,受惠於鄧小平描繪的改革藍圖,他們開啟了自己的冒險。

中國企業史作家吳曉波把1984年稱作是“中國公司元年”,他認為,1984年也是一個堪與美國的1886年相提並論的“偉大的年份”—可口可樂、雅芳、伊士曼柯達、花旗集團、強生等公司均誕生於1886年的美國。這些在1984年公司元年締造企業的企業家靠著眼光、勇氣和抓住經濟轉軌帶來的短暫市場真空的機會創造了巨大財富,但在2014年,1984年創建公司的企業家們不得不麵對來自與他們公司同一時間出生的年輕人挑戰。

首先是財富的比較。1984年柳傳誌創立的聯想30年後的市值是139億美金,同年創立的科龍電器現在的市值是19億美金,同樣在1984年由張瑞敏創立的海爾集團今天的市值為63億美金。

而在2014年上半年,剛剛創立4年的化妝品電商聚美優品上市後的市值是40億美金,1983年生人的聚美優品創始人陳歐,成為紐交所220餘年曆史上最年輕的上市公司CEO,其個人所持股份市值超過11億美金。另一位最近備受關注的創業者,1983年出生的張一鳴創建兩年的興趣搜索引擎今日頭條的估值是5億美金。專注於O2O外賣的餓了麼CEO張旭豪在引入騰訊資本後的估值也是5億美金。

除了財富的規模,這群1984年左右出生、30歲上下的創業者還在以一種火箭式的速度擴張他們的公司,陳歐的聚美優品4年內從四五名員工增長到上千名;而張一鳴正在籌劃買下今日頭條所在大廈的第3層樓,今日頭條也從兩年前剛創立的20名員工到如今兩層打通辦公室都無法坐下的200名員工和1000多台服務器。

如果說,在2014年,30歲出頭的陳歐、張一鳴登上商業舞台的方式是以商業模式和技術上的突破,以及令人咂舌的財富增長速度,那麼十年前,80後第一波創業潮中的年輕人則更多是以年輕和叛逆迅速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與今天90後創業者馬佳佳一樣,這群第一波80後創業者創業伊始便飽受關注。2006年5月14日,中央電視台《對話》欄目報道了四個80後創業青年的故事,他們是80後第一波有據可查的創業者。由此,他們也迅速成為日後被媒體反複提及的“80後新貴”:泡泡網和汽車之家CEO李想、主攻社交平台與服務的康盛創想CEO戴誌康、提供影音文件的視音頻娛樂網站MyseeCEO高燃、經營真人實景遊戲業務的時代美兆CEO茅侃侃。前三位創業者同為1981年生人,年齡最小的是茅侃侃,出生於1983年。彼時,他們都剛20歲出頭,是80後首批公開亮相的創業者。而現在,泡泡網早已是中國最具權威性與影響力的IT垂直互動門戶網站之一,汽車之家則是全球訪問量最大的汽車網站,而康盛創想的Discuz早在2005年就已經是華語市場占有率最高、用戶數量最大、體驗最為標準的社區論壇產品。

不過當時,80後第一波創業潮的弄潮兒多數因早產而經曆波折,在央視報道四個年輕人的創業故事半年後,茅侃侃在Majoy產品定價問題上與員工發生爭執,大量員工選擇辭職。李想從泡泡網轉型汽車之家的想法遭到了公司上下的反對,幾百名員工集體辭職以示抗議。而一味利用媒體高調包裝自己的高燃漸漸成為眾矢之的,引起投資人的強烈不滿,高燃辭去Mysee總裁職位,從此銷聲匿跡。

可以說,2014年崛起的這批80後加上2006年左右湧現的第一批80後創業者共同寫就了1984年左右出生的新一代商人的創業史。我們姑且將這群1984年左右出生的商人與柳傳誌這一批在1984創建公司的老一代企業家區別開來,稱他們為“1984新一代”。

作家馬克·克蘭斯基曾在《1968年—撞擊世界的年代》一書中描述了一群“反叛一切”的年輕人。區別於第一代互聯網商人的微創新,“1984新一代”的創業家們更希望自己是技術上的原創者,而不是跟隨者,甚至是抄襲者。張一鳴的今日頭條的算法技術全部由自己的團隊研發完成,甚至在一些領域超過海外的同類閱讀推薦產品。

他們還嚐試在公司的治理結構上做出改變,員工持股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與在美國1990年代末就已經成熟的創業公司員工持股相比,這雖說談不上什麼創新,但這種公司的治理結構還是讓中國初創企業在資本不足的情況下能夠吸引更多的野心家和創新者參與企業的建設。

員工持股現象會帶來什麼結果?一本由社會學家約瑟夫·布拉斯(JosephBlasi)、經濟學家道格拉斯·克魯斯(DouglasKruse)和《商業周刊》記者艾倫·伯恩斯坦(AaronBernstein)合著的《擁有者的公司》的書回答了這個問題。書的作者仔細過目100家新經濟公司普通員工的期權交易記錄後,發現,在這些公司的高層人員卷走大量現金的情況下,公司普通員工實際上賺得更多。也就是說,在經濟繁榮期間,投資者將他們的780億美金全都送給了這100家新公司的普通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