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旭豪:隻幹別人不幹的事兒(1 / 2)

張旭豪:隻幹別人不幹的事兒

封麵

作者:汪再興

2008年冬天的一個中午,外麵下著大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的一間研究生宿舍裏,電話響個不停。張旭豪和同學康嘉接起電話,抄起筆記下外賣訂單,同時也在盤算著由於訂單比較多恐怕要親自出門送外賣了。掛斷電話,張旭豪找到電動車鑰匙,匆匆走出宿舍。

此時,張旭豪和康嘉創辦“餓了麼”還不到一年,兩人在宿舍安裝了熱線電話,一邊召集餐館加盟,一邊當接線員,人手不夠的時候也親自送外賣。經過那一整個冬天的勞作,二人腳上都起了凍瘡。

而就在幾個月前,他們還是宅在宿舍等待外賣到來的學生中的一員。一天晚上,正讀研一的張旭豪與同班同學康嘉在宿舍打完一場實況足球的電腦遊戲後,肚子餓極了。他們四處翻找外賣單打電話訂外賣卻一無所獲。二人立刻想到這何嚐不是一個好的創業項目,經過徹夜長談,他們一拍即合,擊掌結盟創業。

將外賣搬上網

提起曾經的“艱苦”創業往事,這個29歲的上海小夥兒輕描淡寫,一帶而過,“其實還好,我們最困難的時候也有活做,就做下去唄”。采訪當天張旭豪戴著黑框眼鏡,身著肥大寬鬆的黑色T恤、軍綠色短褲,略微有些發福但身板靈活,走起路來風風火火。仿佛隻要給他一個籃球,這位前籃球二級運動員就可以直接來個漂亮的三步上籃。鏡頭感良好的他耐心地按照攝影師的要求擺出各種姿勢,搭配上豐富的麵部表情,表現力、爆發力十足。

6年過去,根據“餓了麼”提供的數據,現在“餓了麼”訂餐平台已經覆蓋30個城市,包含5萬家餐廳,日均訂單量10萬單,年交易額達12億元。今年5月份引入大眾點評8000萬美元的投資後,“餓了麼”估值已達5億美元。

張旭豪很高興自己找到了一個可以成就互聯網入口的創業方向。他認為BAT大公司更多的是占領線上的資源,但現在純線上的東西越來越少了,“O2O講究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很多大佬不願意碰線下的這種髒活累活,這就給我們一些機會,可以去做”。這個80後與58同城CEO姚勁波有同樣的觀點,後者正是將街邊小廣告的生意移植到互聯網上而獲得納斯達克上市的機會。

讓習慣做街邊生意的餐館店主接受互聯網化操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初期“掃街”階段,很多店主質疑道“憑什麼我在你網上放份菜單,你就要抽8%的傭金”。張旭豪的策略是“談,不斷地談”。經過無數次回訪麵談,加盟“餓了麼”的餐館數量日漸增加。

就在這時候,張旭豪發現了一個同樣由交大校友創辦的網上外賣訂餐網站“小葉子當家”。對手注冊資本雄厚,經常貼錢和餐館合作送免費可樂和雪碧,“餓了麼”不得不跟進。競爭重壓之下,張旭豪不得不開始求變,他們花了半年時間開發出一套網絡餐飲管理係統。餐廳可以通過“餓了麼”的線上管理係統接收訂單數據,管理並打印訂單,避免高峰時段人工抄單的低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餐廳可以自主更新菜單、針對用戶進行餐品營銷。為了讓餐館店家接受這套網絡管理係統,他們一家一家地免費試裝,並邀請店主去“餓了麼”公司參觀,給他們講述“餓了麼”的理念。“很多中小型餐廳第一次安裝電腦、第一次上網都是因為‘餓了麼’平台,”張旭豪對《博客天下》強調,“餓了麼”真正幫餐廳做了電子商務化的工作,這也正是“餓了麼”的顛覆性所在。

與此同時,張旭豪的團隊也將之前抽取傭金的收費方式改為收取固定服務費。這些舉措受到了餐館的歡迎,也使“餓了麼”完成了從中間商向平台商的轉變。

“餓了麼”團隊這種不走尋常路的作風在創業初期就有所表現。2008年5月,團隊成員利用交大BBS的一個技術漏洞設計了一道程序,將三萬封“餓了麼”電子傳單以校園BBS站內信的形式發送到了BBS學生用戶的信箱裏。豈料被BBS站長發現,屏蔽了與“餓了麼”相關的全部內容。第二天早上,全校BBS用戶都收到了一封空白信。張旭豪與聯合創始人康嘉一氣之下去校長室投訴,校長法務助理指出他們這種批量發送廣告的方式太猖狂了,以前沒有人做過,不能原諒。結果還是站內處罰、賬戶被封一年。但與此同時交大學生對BBS站長未經許可擅自刪除學生郵件的行為感到很憤慨,經過口耳相傳,幾乎全校學生都聽說了“餓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