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命緩流512小時(1 / 1)

生命緩流512小時

文娛

作者:錢逸文

瑪瑞娜·阿布拉莫維克的最新行為藝術作品《512小時》正在倫敦海德公園的蛇形畫廊上演。它是緩慢的、幾近凝固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對現代人具有激進性的身心體驗。

展廳裏大約有十來個表演者,你會看到他們似乎站著一動不動,或偶爾緩慢地行走。突然進入儀式性如此強的空間會讓人很不習慣,參與者的第一反應是下意識地去模仿別人麵壁、閉眼、站立,保持靜止的狀態越久越好,試圖跟著一起體驗身體凝固的極限,這一切和動作本身的意義沒有任何關係。接著,那些表演者偶爾會湊近你,對你說些悄悄話,讓你深呼吸,或者牽著你的手開始很慢地走路。整個過程看似放鬆但實際非常累,因為你一直站著,一改往常的頻率,企圖停下,但你會發現,做到真正的靜止,卻是如此困難的事。

這樣的過程不禁讓人想起雕塑家安東尼·葛雷姆作品的主題—讓肉身被雕塑化。葛雷姆受印度佛教的影響,對身體與時間的關係很感興趣,這恰契合了當代藝術中雕塑/行為/身體三者間的交織性,它們在共同對時間和持續過程做出表達後,我們已經很難嚴格劃出界限。

超現實主義中有一種雕塑叫非意願雕塑,著名匈牙利攝影大師布拉塞拍過一係列日常物件的特寫,將它們異化成雕塑。而阿布拉莫維克也通過利用我們的身體,創造一個社會性的意願雕塑,讓我們自願完成一個空間性編排。

《512小時》展廳分三個房間,中間一個房間內放置了一個木質平台,參與者可以站上去,有點像祭祀台或者戲劇舞台。我在那兒被一個表演者拉到了另一個房間,她讓我盯著她眼睛看,我們就一直對視了十多分鍾,試著不眨眼睛,試著不被其他人的走動和消失打擾。

專注是這個作品的關鍵詞,也是最讓人消耗體力和精神的地方。還有工作人員給了參與者一些小鏡子,讓他們倒走,然後從鏡像裏觀察那些在他身後倒走的人的臉和眼睛。還有非常微妙的身體反應:當兩個人麵對麵走向對方的時候,會有一種很奇異的交流,感覺到對方的身體有顫動。

在這樣的空間待超過兩個小時,許多這樣有趣的體驗就會萌生出來,感官被打開,空間的光影與聲音也變得豐富敏銳起來。當我閉眼靜止站立的時候,我對別人沒有直接的感受,主要是聽這個空間裏的腳步聲、各種人移動的聲音和表演者對其他人的低語。這些聲音構成了我對他人空間的體驗。我還能感受到場域之外的信息,比如你會特別敏感於窗簾的晃動和窗外陽光打下來的陰影變化。

相比阿布拉莫維克那個著名的MOMA靜坐作品或她的早期作品,《512小時》中的她更像是一個訓練師,並將共謀的重任分給了“參與者”,而非傳統的“觀眾”。傳統的行為藝術主要還是單向表演性的、抗議性的,而如今,藝術家與觀看者的關係變得更加互動。

完成《512小時》這個作品的人和行為,其實並非阿布拉莫維克和表演者包辦,而更多是參與者的行為,當然核心還是由藝術家本人控製。參與者各自對極限的忍耐,何時決定改變動作、何時決定離場,劃定了這個作品的節奏和狀態。《512小時》其實也是一個測試參與者行為的作品。麵壁靜止太久會造成整個人完全站不穩,這時參與者可能自然而然選擇開始走路。越堅持到後麵注意力就越渙散。阿布拉莫維克提供了一些指導,讓參與者可以盡可能地集中精神,讓我們向雕塑或緩步丈量建築空間的朝聖者的形態過渡。

《512小時》中的共謀就是一種控製與被控製的博弈,在參與者意願跟隨和主觀調整中進行的一次實驗和對話。阿布拉莫維克之前主要將重點放在測試身體極限的表演上,現在她更注重思考參與者的身體,以及參與者和藝術家之間的關係。

阿布拉莫維克的新作,可以總結為對一個“慢”字的思考。對慢的感知,在這個21世紀的不斷加速裏(科技、資本、創作、交流)變得難得且珍貴。

慢,最後或許隻關於一點,那就是時間,即如何換一種不被資本流動所左右的方式去度過時間、體驗生命。

“行為藝術之母”阿布拉莫維克的最新行為藝術作品《512小時》正在倫敦海德公園的蛇形畫廊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