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簡單來說,就是檢閱軍隊!
閱兵在初時隻是古代祭天迎賓的一種方式,後來就發展為以打獵方式而進行的盛大活動,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與製度的發展,主要就以定期檢閱軍隊為主,衍生出各種政治,禮儀,軍事上的深層含義,比如體現“崇武”之名,振奮軍兵士氣,弘揚英雄主義精神等等,而場麵就以規模宏大雄壯,形式威武莊嚴而著稱。
在武帝當政時期,閱兵倒是舉行得極為頻繁,泰始四年(公元268)九月,以及鹹寧元年(公元275)、太康四年(公元283)和六年(公元285)冬季武帝都曾經親自前往宣武觀“大閱眾軍”,前兩次是因為天下尚未平定,國家要以武力保國,為了表明朝廷對軍士們的看重,所以多次舉行閱兵,然後對士兵進行封賞,以提高軍士們的士氣,而後兩次就是單純的炫耀武力,以震懾國內心懷異誌的不軌之人與周邊的少數民族。
雖然有許多精明的大臣明白太子的打算,但是依然有些食古不化的老古板表示出了他們的強烈反對。
“殿下,這閱兵之事,武帝陛下一般都是在每年九月十月那個時候的立秋之日舉行,現在殿下把時間定在十二月份,這馬上就要過年了,時間太過倉促,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啊?”這個大臣反對的意見還是比較委婉的!
“殿下,自太康六年之後,朝廷已經有十年沒有舉行過閱兵了,現在天下太平,百姓正是休養生息之時,臣以為沒有必要舉行這勞民傷財之事!”這是明言反對的,而且措詞還極為強硬!
“殿下,現在天下大災,國庫錢糧損耗不小,殿下若是此時閱兵,臣恐府庫糧秣不足。。。”雖然不知其具體心意,但這名大臣倒是說了一句實話.
以往閱兵之時,都是讓天下各地的強兵聚集京城,然後一起進行演武,耗費時間長不說,包括前期的準備時間,起碼也要十幾日甚至是一個月才能完成,而數十萬大軍聚集在一起損耗的錢糧自然也就不是一個小數目.
對於朝堂之內數名須發皆白的老臣的反對之言,司馬遹沒有絲毫怨怒之意,隻是笑著解釋道,”諸位卿家請聽本宮說完,此次閱兵,主要是以宮中宿衛兵與城外大營的牙門兵為主,至於地方上的各軍都不會輕易調動,而且這次的閱兵方式,本宮也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動!”
在滿朝文武詫異的目光中, 司馬遹不緊不慢地說道,”除了以往慣例要舉行的各種步兵方陣與騎兵演武之外,本宮決意增加一項個人比鬥大賽,人選就從普通士卒裏挑選,百人將以下都可以參加,但是軍職在牙門將(千人將)以上的就不要去了!”
以往閱兵之時,大出風頭的一般都是王公貴族與宗室豪門的年青子弟,寒門出身的將領很少有上場表演的機會,當然這也是這個時代特殊的政治製度所限製了的。比如秦王司馬柬就是在閱兵之時一眼檢閱出三十六軍兵薄之中的錯誤之處,而後方被武帝青眼有加,甚至把當年齊王攸的故府都賞賜給了他,就連封王時他的食邑也比其他藩王要多.
張華聞言眼前一亮,太子這是要給寒門將士出頭的機會了,不等別人反對,他就順勢接口道,”那麼,請問殿下,具體要如何舉行呢?”
“比鬥的項目隻有三項,主要是考究普通士卒關於拳腳,騎馬以及射箭的功夫,洛陽三十六軍,每軍可自內部先挑選出前十名人選,待方陣與騎兵操演完畢之後, 這三百六十人齊往宣武場進行最後的決戰,文武百官都隨本宮去往宣武觀觀師,等所有的演武完畢之後,本宮與諸卿一起對他們進行封賞,方陣與騎兵演武的勝者可封四品武官,子爵之位,至於個人演武的前三名則授予關內候之位,然後還有機會入選本宮的護衛之列!”
“嘩!”群臣聞之,又是一陣大驚,同時也是心思不一.
其實朝廷之內現在的候位已經有些泛濫成災了,前次司馬遹舉義成功,也隻不過封了十幾個列候而已,群臣心裏都還有些欣慰,沒想到這隻是一次小小的閱兵,又要進行十數人的晉封!
晉朝的封爵製度,分為三等,一等是皇室宗親的王位封號,其中又分為國王,郡王,縣王三等,而二等就是按<<周禮>>中的公候伯子男五等爵,又分大,次二級,共五等十級,第三等就是列候之位,有縣,鄉,亭三等之分,列候之下,還有賜爵的關內候,關中候,關外候之分,不過這賜爵就不可以世襲,前麵三等封爵都可以世襲,隻是繼承之時要減封一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