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峽江縣政府煩惱的一年,峽江縣三力製藥廠停產倒閉,資產處置、職工安置等一係列問題令人煩惱。2003年,又是峽江縣政府高興的一年,仁和集團找到峽江縣政府提出收購意向,並且收購成功。在仁和集團與農業銀行樟樹市支行的溝通中,仁和集團毫不掩飾地流露對三力藥廠的喜愛:3個劑型、46個品種,這是一筆多大的無形資產,隻要稍加改造,就會對仁和集團的發展如虎添翼。對此,農業銀行樟樹市支行為適應仁和集團發展的需要,將授信額度增加到6000萬元,並確保資金的及時到位,使得仁和集團一個星期就將三力製藥收至麾下,並解決了職工安置的難題。收購之後,仁和集團將藥廠遷至交通便利的105國道附近,投入1700萬元用於新廠房的建設和GMP改造,新廠房麵積達12000平方米,並更名為“江西吉安三力製藥有限公司”。
連續的資本運作,使仁和集團麵臨著巨大的財務壓力。為了緩解這一壓力,確保改建、擴建的平穩進行,2003年,農業銀行樟樹支行為仁和集團在授信額度內向上級行申請了500萬元的扶貧貸款,利率低於同期同檔次水平,對此,不少人不能理解,中國農業銀行樟樹支行的領導有著獨到的見解:扶貧真正的意義是通過項目扶貧、產業扶貧才能輻射全麵,仁和集團本身就是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所起到的作用是四兩撥千金。事實證明,這種認識是正確的,仁和集團通過集約式發展,僅全國在編的營銷人員就達2000多人,觸角已深入到全國鄉鎮一級,帶動了包括農民在內的幾萬人的銷售隊伍,所起到的作用是一般意義上的扶貧貸款難以達到的。
(4)上市帶來的鳳凰涅盤
2006年,是仁和集團發展史上最具有曆史意義的一年。這一年,為進一步擴大知名度和拓展融資渠道,仁和集團決策層決定通過對九江化纖廠采取“殼資分離、資產置換”的方案,實施資產重組。當時的九江化纖廠已全部停產,大量的逾期銀行貸款和連續虧損導致公司的銀行信用等級下降,融資渠道不暢,資金鏈條斷裂,失去了自救能力,其股票(證券代碼000650)自2006年5月15日被深圳證券交易所宣布暫停上市。2007年1月11日,根據國家和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準,上市公司名稱正式變更為仁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29日,仁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目前總股本為22011.02萬股。在這場上市攻堅戰中,農業銀行樟樹支行給予了充足的資金保障,在資產重組中,仁和集團向原控股股東及關聯方提供資金20752萬元,樟樹農業支行及時支持,2.6億元的授信額度首次全部用足,為借殼上市爭取了時間。
從2001起,樟樹農行的貸款授信額度從3260萬元,一直上升到2007年的3億元,對仁和集團的資本運作發揮了巨大作用,這期間,集團共投資1.8億元,收購了三家藥廠,並對藥都仁和、銅鼓仁和、吉安三力等所屬工業企業進行了GMP改造。集團工業企業擁有32萬平方米的現代化生產基地,注冊生產中西藥、保健品等200多個品種。已有膠囊劑、軟膠囊劑、滴丸劑、滴眼劑、顆粒劑、洗劑、茶劑等27個藥品劑型、7個保健食品劑型獲得國家GMP認證證書,是江西省通過國家GMP認證劑型最多的生產企業。2006年,集團實現工業產值8.6億元,銷售收入15.8億元,上繳國家稅收1.2億元。
仁和集團的發展是一個奇跡,是資本運作的奇跡,也是中國農業銀行樟樹市支行支持出來的奇跡。
5.2 泰豪的“三加”模式
2002年的7月3日,對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黃代放及1000多名員工來說,是額手相慶的好日子。就在這一天,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600590)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一躍成為國內智能建築電氣產業領域首家上市公司,也成為江西省第一家借道資本市場的高科技民營企業。泰豪科技的上市,既是“科技+資本+金融”演繹出完美結合的點睛之作,更是一座見證泰豪科技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的裏程碑。
(1)科技為本的創業期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江西清華科技開發部。1988年7月,一群致力於實現民族科技夢想的青年知識分子從科技開發入手,啟動了闖蕩商海的小舢板。創業初期,雖然隻有兩萬元資金,七八個員工,然而他們把頭腦中的知識當成了最大的財富,先後開發與推廣了“縣級水電站群水庫優化調度軟件包”項目、北京鋼鐵學院國家“七五”攻關、“八五”重點應用技術“雙高鑄鐵項目”、北京郵電學院的國家“863”項目“固體薄膜保護劑”等,一係列成功的科技推廣,使企業在市場上逐漸地站穩了腳跟。
1996年3月,江西清華科技開發部有了突破性發展,注冊資本300萬元的產業型子公司-江西清華泰豪電器有限公司成立,“TELLHOW”從此揚名華夏大地。江西清華這艘“小舢板”搖身變為集“技、工、貿”為一體的“大船隊”,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把航線伸向了更遠的地方。
如今的清華泰豪正朝著“中國的泰豪,世界的泰豪”的理想邁進,在公司製定的中長期產業規劃中,前瞻性地明確以智能建築電氣集成、電機軟件、軍工產業、電力電氣和中央空調等六大科技產業為依托,勾勒出“打造百年老店,世界級的泰豪”的宏偉藍圖。
(2)吹盡狂沙始見真金
18年,泰豪曆經了從當初2萬元投資到今天10多億元總資產的跨越式發展。作為一家高科技企業,泰豪在科技為本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在樓宇電氣產業主業上,泰豪科技以智能化推動樓宇電氣集成,優化技術解決方案在智能建築中的應用,以實現建築物“節資、節能、高效、安全、舒適、環保”的建造及使用目的,並在國內引領這一行業的發展。在中央空調產業上,泰豪科技通過與清華同方更緊密的合作,共同做大該產業。已經取得了模塊式智能化中央空調以及家用戶式中央空調這兩個領域的國內領先優勢。業界中流行這樣一個說法:一流公司賣標準,二流公司賣技術,三流公司賣產品,四流公司賣力氣。在1988年-1996年的創業發展階段,泰豪隻能算個四流公司;在1996年-2004年的產業發展階段,泰豪徘徊三流公司之列。現在的泰豪正逐漸躋身於二流公司。目前,泰豪在多個產品領域已具有主導作用,泰豪的某些技術已在國內具有領先性,例如發電機技術、中央空調智能控製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