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運籌帷幄勝千裏(1 / 3)

]一個優秀企業的崛起,伴隨著的是資本擴張,而其漫長的資本運作過程中,卻包含著沉甸甸的金融支持。資本運作是一種市場行為,它包括存量與增量的運作、規模與擴張的運作、經營與積累的運作、兼並與收購的運作,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形式下的運作,資金始終是影響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小企業做強做大的曆史發展,是企業融資方式與融資渠道的全麵遷躍,是打開一個全新的融資渠道,為企業發展提供持續性資金流量的重要保證,盡管其可能是漸進性的,可能在嬗變之初引發短期的融資障礙,但客觀規律性的選擇成功,必定使中小企業的資本運作達到較高效率而決勝於千裏之外。

5.1 “仁和”的資本運作

2007年3月29日,是仁和集團值得慶賀的日子。這一天,仁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其實,仁和集團在資本運作的道路上一直在創造著奇跡,請看以下一組數據:

1999年,仁和集團的前身-康美醫藥保健品有限公司,年銷售收入340.14萬元,上繳稅金6.23萬元;

2001年,仁和集團正式掛牌,年銷售收入5728.82萬元,上繳稅金135.30萬元;

2006年,仁和集團即將上市,年銷售收入15.80億元,上繳稅金1.2億元;

這就是仁和集團,從1998年創業,2001年正式組建,2006年擁有26家子公司,員工5000餘人,總資產7.2億元。這就是仁和集團一家集科、工、貿為一體,產、供、銷一條龍的現代醫藥企業集團,在江西省醫藥行業中排名第一,在全國醫藥綜合排名居第三十六位。

(1)收購帶來的第一桶金

“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在“藥都”樟樹的曆史上曾經是聲名鵲起。但在20世紀90年代初,樟樹市政府卻尷尬地發現,樟樹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醫藥生產企業。為振興“藥都”,由樟樹市政府牽頭與香港客商聯合組建了中外合資奇力製藥有限公司,但合資沒有成功,隻遺留下一塊58畝的土地、一幢爛尾樓和近3000萬元的銀行貸款。

進入2000年,幾家銀行同時找到政府,要求處置奇力製藥有限公司遺留的土地和廠房,歸還3000萬元貸款。可是政府沒有錢,江西藥都仁和製藥有限公司有意收購,但資金卻捉襟見肘。農業銀行樟樹市支行了解這一情況後,主動深入企業進行考察論證。江西藥都仁和製藥有限公司(仁和集團的前身)規模不大,卻是樟樹市本地唯一的藥品生產企業,產品“婦炎潔”正處在成長期,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年銷售收入達3000萬,希望建立自己的具有一定規模和科技含量的工業生產基地。為此,農業銀行樟樹市支行積極向上級反映,要求支持一定的流動資金,以便企業利用自有資金收購奇力製藥有限公司。2001年,上級行經過反複論證,同意發放貸款。於是,政府、銀行、企業三方一拍即合,達成收購協議。農業銀行樟樹市支行發放貸款260萬元,加上江西藥都仁和製藥有限公司的自有資金528萬元,收購奇力製藥有限公司。

這就是仁和集團的第一次資本運作。貸款及時到位,收購即刻成功,江西藥都仁和製藥有限公司的總資產迅速擴張到10503萬元,銷售收入也高達5728.82萬元,進入中等企業行列。就在這一年,江西藥都仁和製藥有限公司正式更為名仁和集團,仁和集團誕生了。

(2)兼並帶來的快速發展

仁和集團的誕生,標誌著仁和集團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2002年,銷售收入1.8億元,資產1.4億元,良好的信用行為和強勁的發展勢頭,被農業銀行樟樹支行視為黃金客戶,中國農業銀行江西省分行和宜春分行組織有關人員到仁和集團現場辦公,仁和集團首次獲得3A級授信,授信總額為3260萬元。

也就在此時,仁和集團又一次策劃資本擴張。仁和集團成立後,伴隨著資產的擴張,藥品劑型和品種的增加,使第一次收購來的廠房不能滿足企業生產的需要,仁和集團將擴張的目光投向了偏居一隅的銅鼓成鑫製藥廠。銅鼓成鑫製藥廠原係江西製藥行業的“四小龍”,由於經營不善,淪為廠房、設施對外租賃經營的地步,表麵上看該企業已回天無力,但仁和集團決策層卻獨具慧眼,看中該廠擁有的2個劑型26個品種的藥準字,同時,還擁有土地26畝,生產廠房3000多平方米。為了幫助仁和集團進行資本運作,農業銀行樟樹市支行向仁和集團免費派駐了專職信貸員,以便及時解決資本運作中的困難。同時,協助處置銅鼓成鑫製藥廠的曆史遺留問題,準確把握國家信貸政策和企業的破產程序。

兼並協議談成後,收購資金成了“瓶頸”,農業銀行樟樹市支行及時與仁和集團溝通,按照特事特辦的原則,確保生產所需流動資金,授信額度內隨要隨到。2002年,農業銀行樟樹市支行向仁和集團發放貸款3160萬元,使仁和集團的收購資金一路暢通,銅鼓成鑫製藥廠被仁和集團成功收購,並更名為“江西銅鼓仁和製藥有限公司”。收購成功後,仁和集團投資1500萬元,當年即解決下崗職工300餘人,上繳稅收1000萬元,已成為銅鼓縣的納稅首戶。同時,對江西銅鼓仁和製藥有限公司進行GMP改造,開發出劑型16個,品種80多個,全國擁有相當知名的可立克、優卡丹等名牌藥品均出於此。

(3)擴張帶來的如虎添翼

2003年,仁和集團積蓄的力量已具騰飛之勢,前麵兩次收購雖解決了生產場地問題,但藥品、劑型不夠豐富仍舊困擾著企業。仁和集團決策層認為:一定要抓住國有企業改製的契機,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無形資產優勢。於是,他們把擴張的目光投向了峽江縣三力製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