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雞蛋能夠立起來(2 / 3)

(3)碩果累累滿枝頭

秋天,豐收的田野顯得格外成熟。在農業發展銀行新餘市支行貸款的支持下,百樂公司的生產經營躥出上升紅線,銀企“雙盈”的局麵得以初步展現。

-企業經營規模得到大幅提升。在農業發展銀行新餘市支行的大力扶持下,百樂公司的加工能力大大提高,購銷能力得到加強,生產技術和加工工藝得到提高。2005年,公司累計加工大米5.4萬噸,產值1.3億元;累計購入糧食9709萬公斤,購入值1.4億元,並連續兩年與周邊縣市鄉鎮簽訂了優質稻種植收購15萬畝協議;2005-2006年期間,公司購進大米色選機3台,大米自動稱量包裝機4台,真空包裝機1台,對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進一步提高了產品品質,形成了多品種、多規格係列產品的生產能力。在2005年大米市場價格低迷,原糧收購價格上升的情況下,百樂公司通過提高產品品質、加大營銷力度等措施增加了市場銷售,進一步擴大了市場份額。2005年,該公司銷售大米5404萬公斤,實現大米及副產品銷售收入1.5億元,實現利潤總額543萬元。

-企業內部管理逐步完善。長期以來,百樂公司一直處於“家族式”的經營管理模式。通過農業發展銀行新餘市支行的信貸支持和介入,企業的各項管理正在逐步完善和規範。為了幫助企業達到農業發展銀行信貸準入門檻,農業發展銀行新餘市支行督促企業規範財務管理,並進一步加強對各項費用、成本指標的管理和控製,通過內部挖潛實現規模和效益的同步增長,2005年百樂公司成本費用利潤率比同比減少1.3個百分點。

-銀行效益逐步顯現。農業發展銀行新餘市支行通過對糧食加工龍頭企業的扶持,擴大了貸款規模,增加了收息來源,並通過加強信貸管理,有效地降低了信貸風險。2004年以來,農業發展銀行新餘市支行向百樂公司累計投放貸款7200萬元,累計收回貸款3260萬元,從企業經營利潤中收回利息214萬元。截至2006年6月底,百樂公司在農業發展銀行新餘市支行貸款餘額為3940萬元,所有貸款無逾期、無欠息。

-提高了農民收入,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通過扶持糧食加工龍頭企業發展,使其通過“公司+基地+農戶”、“訂單農業”等多種方式,有效地解決了農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的矛盾;通過公司與農戶建立穩定的產銷關係,帶動農戶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化、集約化經營;通過實行“二次結算”,使公司與農戶之間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從而增加農民收入。據統計,2004年企業僅通過“訂單農業”一項,就使關聯農戶畝均增收50-70元。

2.2 微型軸的“四步曲”

餘江縣微型軸有限公司是一家股份製民營小企業,成立於1997年,主要經營微型元件、鍾表零件、五金儀表配件等。目前該公司有生產車床70餘台,車間職工130多人,並於2003年通過了ISO900O認證。公司於2005年落戶於餘江縣錦江鎮微型元件工業園區,是所在工業園區內的龍頭企業,相對生產規模較大,市場競爭能力較強。2003-2005年,銷售收入分別為364萬元、267萬元、778萬元,繳納稅金分別為35.9萬元、17.9萬元、36.9萬元。

(1)困境中求突破

靠著吃苦耐勞的精神,該企業經過多年的努力拚搏,已經走過“爬坡過坎”的原始資本積累時期。正當其希望乘上工業園區的“坐騎”揚鞭策馬奮力馳騁的時候,融資難問題已使其發展成為強弓之末,其經營狀況在2004年出現了明顯的滑坡。

這一問題也是餘江縣微型元件行業的一個共同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企業、銀行都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為解決融資難問題和共同應對外界市場,2003年4月,在政府的協調下,餘江縣成立了微型元件同業商會。2003年下半年,在縣委統戰部的推動下,縣政府決定由財政出資100萬元,微型元件商會的成員企業出資100萬元,擬成立“錦江鎮微型元件企業貸款擔保中心”,以解決貸款難問題。然而,由於政府財力不足,企業擔保基金如期到位,而政府100萬元的擔保基金卻始終未到位,“錦江鎮微型元件企業貸款擔保中心”的運作流於失敗;2004年,餘江縣農業銀行多次向其上級行及省行爭取信貸政策,希望能夠有效地解決餘江縣微型元件行業的融資問題,但都因為這些企業達不到信用評級條件而流於失敗,各家金融機構隻有向企業老板發放有限的個人貸款來緩解企業融資難問題;餘江縣微型元件同業商會成立後,也鼓勵商會企業之間相互融通資金。然而各方麵的努力效果都非常有限,杯水車薪式的融資難以支撐企業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融資難就像是橫在企業發展路程中的“天塹”。

“屋漏偏逢連夜雨”,正當餘江縣微型軸有限公司和餘江縣其他微型元件企業都處於緩步前進狀態時,鷹潭市周邊地區的微型元件企業群體卻在快速發展,對餘江縣微型元件行業形成了較大的競爭壓力。同時,由於錦江鎮微型元件工業園區規模小,入園企業也都是年銷售收入不足1000萬元的小企業,所以該工業園區一直未得到省級政府的承認,針對工業園區企業的一些優惠政策,特別是2005年出台的國家開發銀行的資金支持政策都得不到落實,這對餘江縣微型元件行業構成了致命傷。餘江縣微型軸有限公司與其所在行業的餘江縣其他企業一樣,麵臨著“不進則退”的生存難的境地,引起了當地政府、企業的恐慌,不得不急尋突破。

(2)突破中求創新

餘江縣微型元件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也同樣引起了當地金融部門的重視。餘江縣信用聯社作為正在進行改革的地方性金融機構,在人民銀行的指導下,在地方政府的敦促下,決定將對小企業的支持作為其改革的一個方向,以達到“以工促農”的目的。然而各方都認識到,餘江縣銀行機構現有的信貸產品是無法達到目的的,隻有創新才能實現突破。在了解到餘江縣微型元件企業之間相互融通資金的現象較為普遍的情況後,經過慎重研究,人民銀行餘江縣支行運行與餘江信用聯社提出了效仿信用社開辦農戶聯保貸款方式開辦企業聯保貸款的設想,這個設想立即得到了縣政府及省聯社的支持,在政府聘請的專家的指導和多方協商的情況下,最後決定借鑒浙江蕭山的經驗,建立由錦江鎮微型元件工業園區企業組建的“會員製、封閉型”互助性融資擔保機構,在擔保機構的擔保下,企業再向信用社申請貸款。

(3)創新中求發展

按照“政府推動,金融創新,企業自願”的原則,在人民銀行餘江縣支行的督導、餘江信用聯社的承諾和餘江縣微型軸有限公司的帶動下,經過約4個月的協調,2005年11月,包括微型軸有限公司在內的10家條件不錯的誠信微型元件企業組成了“信用共同體”,共同出資60萬元注冊成立了餘江縣同創信用擔保服務有限公司,擔保公司再向10家企業籌集總計400萬元的聯合擔保基金存入信用社,以此為這10戶企業提供貸款擔保。餘江信用聯社也對這10家企業依據其具體信用情況及繳納的擔保基金分別核定授信額度,共授信1800萬元,其中對餘江縣微型軸有限公司授信額最高,達430萬元。為了進一步防範風險和強化信用共同體企業的“共生共榮”的意識,縣信用聯社又要求10家企業向擔保公司提供不少於各自授信額1.5倍的資產作為反擔保,並將反擔保資產的所有權證交由縣聯社統一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