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逆水行舟成大業(1 / 3)

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政策開始於2002年,最初目的是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支持和幫扶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擴大就業和再就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越來越多的金融企業開始認識到:企業不僅要追求“利潤最大化”,也要為創造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而努力,他們積極貫徹落實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用實際行動證明金融機構不光會錦上添花,也能雪中送炭;不但能順風揚帆,也能逆水行舟,在幫助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也有效地緩解了再就業問題,樹立了金融機構良好的社會形象。

4.1 情係全民好創業

2006年8月的一天,在贛江源頭之一的章江河畔,江西省大餘縣章江水電有限公司的廣大職工個個喜笑顏開,歡呼雀躍,紛紛傳遞著一個喜訊。原來,該公司和大餘縣農村信用聯社又簽訂了一份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合同,合同金額由2005年的60萬元增加到80萬元。這是繼2005年公司被贛州市勞動就業局認定為再就業基地並榮獲再就業先進企業後的又一振奮人心的佳音。這份合同的簽訂,使公司成為縣內8個再就業基地貸款金額最多的一戶企業,也是大餘縣實施“民生工程”的一個縮影。

(1)脫胎時的“陣痛”

大餘縣地處嶺南之北、贛江之源,水力資源非常豐富。自解放初期以來,通過各屆政府的努力,大小水電站星羅棋布,頗具規模。良好的基礎,使大餘縣成為我國最早實現農村電氣化的縣城之一。但時過境遷,多數電站都存在規模小、設備老化、急需變革等問題。同時,該縣還是以工礦企業為主的江西省重點工業縣之一,素有“世界鎢都”之稱,但由於多年的采掘,礦產資源日益枯竭,近幾年虧損、破產的企業日益增多,導致國有企業困難職工日趨增加。據統計,全縣每年新增和結轉勞動力4200多人,大批下崗失業人員陷入再就業的困境。截至2005年年末,大餘縣下崗失業人員總數達到7950人,是全贛州地區下崗失業人員最多的縣之一,其中僅省屬四大鎢礦的下崗職工就達5260多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3265人,其中水電部門的下崗失業人員361人,占比達11.06%。應該說,無論從經濟總量還是經濟增量來說,大餘縣都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雖然近些年來通過招商引資、擴大固定資產投資等舉措,解決了大量的下崗工人再就業問題,但總體來看,由於經濟總量仍然偏小,就業崗位還是捉襟見肘,再就業工作壓力大;加之下崗失業人員年齡偏大、文化素質低、技能單一、就業觀念滯後等諸多問題,縣內就業形勢日趨嚴峻。

2001年,大餘縣章江水電有限公司在改製的大潮中也由國有企業轉為民營企業,公司由油羅口、灘頭、牡丹亭、峽口、躍進一、三級等5個電站組成,總裝機容量為13340千瓦時,年發電量為4500萬度,產值1000萬元。公司采取由水電係統內部員工集資入股的辦法,以4100萬元買下國有資產產權。作為一個新生的民營企業,章江水電有限公司一方麵要麵對金額巨大的產權購置費用,同時陳舊、過時的設備急需改造,一些主要設備因老化已不能繼續運轉;另一方麵,大量的公司員工因家庭困難無資金購買股權麵臨著下崗。更雪上加霜的是,2003年-2004年該縣出現少有的幹旱年份,公司發電效益出現急劇下降。新生的民營企業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困境,公司上下對企業的發展前景都深感憂鬱。

(2)民生情誼重“關愛”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針對大量下崗工人的湧現,大餘縣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本著“傾情為民辦實事,全心全意解難題”的原則,按照“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工作思路,多渠道、多途徑地為下崗職工尋機會、找出路,想方設法讓他們實現再就業。“民生”工程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群眾利益的高度關注。

在民生工程的建設中,大餘縣金融部門在人民銀行等四部委政策框架指導下,知難而進,求真務實,和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一道,群策群力,積極落實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在人民銀行大餘縣支行的督促下,轄內金融係統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落實審辦、審批小額擔保貸款以及社保補貼、再就業培訓補貼、職業介紹和勞務輸出補貼到全麵安置就業困難對象等方麵都給予大力協助和支持,使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業務逐漸駛入“快車道”。

缺乏資金是捆住下崗職工實現自主創業的一條難以解開的繩索。如何變“輸血”為“造血”?江西省大餘縣開辟了小額貸款綠色通道,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大餘縣金融部門與勞動保障、財政等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合作,適時啟動小額擔保貸款,解決了許多創業人員的燃眉之急。幾年來,大餘縣金融係統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形成了“金融促創業,創業促金融”的良性互動機製。通過開啟小額擔保貸款綠色通道,使小額擔保貸款成為勞動就業服務工作體係的一個重要支柱,成為大餘縣金融部門麵向廣大求職人員和下崗失業人員搭建的一個工作平台,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05年年底,全縣累計發放小額擔保貸款558萬元,完成贛州市政府下達2005年放貸任務數的398.6%。2006年上半年,全縣累計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68萬元,直接扶持192名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

除此之外,大餘縣還加快完善擔保機製,嚴防信貸資金出現“管湧”。為防範信貸風險,縣內就業機構成立了小額貸款擔保中心,積極防範貸款擔保風險,完善擔保工作製度。截至2006年6月,大餘縣發放的小額擔保貸款無一逾期,均為正常貸款。

為充分發揮小額擔保貸款的社會效益,在地方財力有限、擔保基金不足的情況下,金融部門走訪了大量的中小困難企業,選擇有代表性、有發展前景且下崗工人多的企業發放小額擔保貸款,使這一優惠政策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當了解到章江水電有限公司因資金不足、大量工人麵臨下崗,金融機構及時深入企業,到員工中了解企業實情,到管理幹部中了解企業發展實況,與企業領導者共謀發展大計;在信貸投入的貸時審批階段,充分考慮企業下崗工人的安置問題,不僅考慮到該企業的下崗職工,還考慮到企業發展壯大後安置社會其他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問題。企業領導激動地說:“銀行不僅在關心我們企業,還在關心民情、關注民生。”

(3)魚水交融共“歡暢”

在發展中凸現出再就業“基地效應”,在魚水般互助交融中實現政銀企“多贏”是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支持再就業基地的真實寫照。江西省大餘縣通過擴大小額擔保貸款範圍,創新貸款方式,延伸服務觸角,使“小貸款”發揮了“大作為”,小額擔保貸款效應得到了全麵釋放。

基地效應亮點紛呈。章江水電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給我們介紹說:“小額擔保貸款到位後,不但使公司在改製時得到順利過渡,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而且通過資金的注入,公司的升壓站技改項目也得以順利實施,既解決了供電的安全隱患,又拓寬了供電出路。目前,公司按市場需求調節發電,可同時向江西省內網和廣東網供電,減少了水資源浪費,增加了發電效益。不僅如此,公司因享受貸款財政貼息,每年可減少利息支出近5萬元,增加了企業經濟效益。由於上述原因,公司不但安置了老企業職工全部重新上崗,給員工辦理了各種保險,還吸納一些社會下崗職工進入公司實現了再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