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堅信先人對饑餓非常敏感,所以吃相遍地都是。洋洋灑灑的史書中,公平與正義往往被食物代替,更多的是被食物的承載物——土地代替。我把先人對吃的態度,大致分為以下五類。
一是神仙的吃。盡管神仙們被誇大為不食人間煙火,但關鍵時刻,想象者的嘴就跑出來了,正常的神仙愛吃桃等素食,不正常的神仙愛吃人等肉食。有關證據,請參考《西遊記》《封神榜》等舊書。
二是富人們的吃。“以鞋盛酒”固然有暴殄天物之嫌,因為中國古代沒有塑料,鞋子無論如何精美,終究盛不住酒。成天沉浸在精美食物中的紅樓生活,也是對人腹肚的極度摧殘。糧食得粗細搭配,菜蔬得葷素有致。做工過細,一頭驢隻吃舌頭,飲食平衡與否姑且不論,你丫也得扛得住啊,你們家開銀行的也未必經得起糟蹋啊。所以,富人們的吃,如果不能效仿梁山好漢“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風格,吃出來的基本上是殘廢,人格都不健全。
三是一般人的吃。這一方麵,那隻貪嘴的豬,最接近。我說的是豬八戒先生,特征先是囫圇吞棗,次是永遠吃不夠,基於這兩點,隻要是能吃的,他們見啥吃啥。隨著社會的發展,一般人會漸漸往上流社會湧動,但吃相不會有多少變化,真是千萬頭牛也拉不回一張嘴。比如我認識的一個包工頭,吃相凶猛,那家夥,真是風卷殘雲,住著別墅,凶猛地吃著炸醬麵,永遠像有人跟他搶一樣。普通人吃飯講究結果至上,過程是很其次的,刻意營造吃飯環境,那是上層人士幹的。或者,談戀愛時故意製造滿屋燭光,閃得桌上的菜品蠢蠢欲動,其實口水早就滿嘴亂滾了,擋都擋不住。
四是餓殍類的吃。這是中國古代長期存在的一個特殊群體,就連官修史書也無法避諱,動輒以“野有餓殍”相稱。這類人的吃,與“食言而肥”剛好相反,“食草如柴”,如果你缺乏感性認識,建議你看看宋代鄭俠畫的《餓殍圖》。至於大規模餓死人的事兒,曆朝曆代都有。最近的事發生在五十年前,我媽現在還記憶猶新,總愛跟我說一九六二年的事兒,哪家家裏硬挺挺擺了三個死孩子。我外婆當時還在生育,生的老五就是那兩年死掉了的。坦率地說,這類吃相我沒有親眼見過,電視上有,但不知道真與假。反正用饑不擇食難以述盡,人畢竟是理性的動物,饑不擇食的意思是,在一堆食物中不加選擇,抓著啥吃啥,而根據我掌握的知識,餓殍們吃的對象,早已超出了食物的範圍。
五是某類特殊的吃。即“不食嗟來之食,不飲盜泉之水”。我寧願相信這隻是一種空洞的說教,缺乏深厚的群眾基礎。我清醒的時候,一般將其視作寓言而已。這種現象有沒有?有。就像寧死不屈的共產黨員不怕日本鬼子的老虎凳一樣,就像周恩來領著學生在監獄裏絕食一樣。
最初,看《西遊記》,我一直不明白在最後關頭,阿儺和伽葉為啥還要為難唐僧,給他假經書。他們顯然並不想吃唐僧肉以求得長生不老,也不是想和唐僧廝守終身生個一兒半女,可能更不需要向掌權者進賄以求加官晉爵,也沒有子嗣需付高額的教育費用……他們索賄作甚?後來,我終於明白,吃而已!神仙長著一張嘴,也要吃飯,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