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燁是三年前進入這家公司擔任銷售人員的,從最底層的業務員做起,一直到今天的經理,期間付出不少辛勞的汗水。對於成功的秘訣,王燁自己的總結就是一句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去年某省級電視台準備開播新的一檔欄目,需要建立一個400平方米的數字演播室,所需費用預計接近1000萬。當王燁獲知這個消息的時候,距離這個項目的最後期限隻有一個星期的時間,而這個項目所涉及的部門之多,一般而言,在四五天的時間根本連這些部門的主要負責人都見不全,怎麼可能拿到訂單呢?
王燁看到了眼前的困局,但是他沒有氣餒,當天便趕到這家電視台。
由於長期做這一行積累了大量的資源,對於電視台的相關領導的個人情況,王燁可以說達到無所不知的程度。當天了解到工程的相關資料後,王燁立即給公司總部打電話,要求公司老總務必和台長接洽上,因為台長的行程早就在王燁的掌握之中。此刻他正在上海參加一個高峰論壇,絕好的機會,怎能放過?!
第二天晚上,王燁趕回上海的時候,公司老總正在陪同台長觀看世界男高音之王帕瓦羅蒂的演唱會。當然,這個安排也是王燁特意為之,對於台長的喜好,他早就了如指掌。
台長的兒子明年要高考,借此機會,王燁安排了台長考察上海名牌大學。第三天下午,王燁和公司老總一起陪同台長參觀了複旦大學,並見到學校相關領導。晚上,老總提出一個要求,希望台長到公司參觀。參觀完公司之後,台長表示對嘉華公司的印象很不錯,可以考慮將視訊設備的工程交給嘉華公司。之後的事情當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1000萬的大單被王燁最後拿下,公司裏開慶功會,老總點名要王燁介紹經驗。王燁沒有說話,隻是打開隨身的筆記本電腦,客戶的相關資料占據了硬盤20G 的容量,而這些資料都處在隨時更新的過程中。
會後,王燁得到一個新的綽號:“克格勃”!
案例分析:
(1)此案例中,銷售經理王燁運用了哪些銷售工具來輔助成交?
(2)銷售經理王燁的準備工作都做了哪些?
分析結論:
很顯然,王燁正是借助得力的銷售工具,並憑著出色的應變能力,後來居上,拿下了這筆1000萬的大單。用四天的時間戰勝了競爭對手一個月的準備時間,看似不太可能,但實際上高效率和高成果來源於對銷售工具的準確運用。試想一下:如果王燁不是掌握了對方的行程,並請老總協助自己接待客戶;如果不知道台長的兒子明年要高考,並安排參觀上海的大學,適時地投其所好,拉近了自己與客戶的距離,想拿下這筆單子是不太可能的。
所謂“樹是死的,人是活的”,做銷售有時候要靈活一點兒。對方的銷售代表在當地蹲了幾個月的點,卻一無所獲,這說明在有些時候,“守株待兔”是行不通的。現代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都如此發達,我們是不是應該加以有效地運用呢?不妨學學王燁,也準備一個筆記本,將所有重要客戶的行程、愛好及相關資料都記錄在案,也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見到購買方的關鍵人是銷售成功的重要一步,但往往也是最難的一步。很多人都選擇等機會,而王燁卻選擇了自己找機會。相對而言,後者是不是更積極一些呢?所以做銷售工作,一定要靈活一些,將能夠促使成交的人和物都充分地運用起來,讓工具充分輔助我們的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