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觀
文學評論
作者:李曉丹
摘 要:本文由《西方日本研究日譯本選》引起對日本武士道生死觀的興趣,並查閱通過查閱大量資料並結合自己的理解對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觀進行了分析,同時也與中國的生死觀進行對比。
關鍵詞:日本;武士道;生死觀;病態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1
關於日本人對死亡的看法,從我所看的日本作品中,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一,日本人崇拜自殺,尤其是所有自殺方式中最殘忍,最痛苦的剖腹自殺,他們相信這種自殺方式可以帶來榮耀和旁人的尊敬。第二,日本人向往死亡,甚至有熱戀中的男女相約自殺。可能他們覺得這樣可以留住愛情吧。至少,日本人是不反對死亡的,日本人將死亡看作是一種解脫,一種很美麗的事情。總之,日本人對死亡有一種病態的迷戀。
以上的描述有些絕對,但是可以看出來一部分日本人的生死觀。尤其是崇尚日本武士道的人的生死觀。為了滿足自己對武士道生死觀的興趣,還有自己能夠更加準確地進行表述。我就想起了恩師一直推薦的《葉隱聞書》[2]。於是,開始翻閱,書中確實對日本人內心深處的生死剖析很深刻,這讓我感觸頗深。從中我知道了:武士道精神在日本有普世價值[1],因此分為三類武士道精神。一是,儒教武士道,以山鹿素行為為主,奉行治國平天下的儒教傳統;二是,道教武士道,以《古事記》[3]神話為根底;還有一種是佛教武士道,以《葉隱聞書》,啟迪一種狂與死的美學境界。我所感興趣的和想要談論的也正是其三的武士道精神。
偉大的精神,往往趨於極端,突破嚐試。因此,所謂武士道:“是看透生死。於生死兩難之際,要當機立斷,首先選擇死。沒有什麼大道理而言,此乃一念覺悟而勇往直前……死就是目的,這才是武士道中最重要的。每朝每夕,一再思死念死決死,便常往死身,使武士道與我身為一體。”死這種東西,是個很深刻的東西,而且更令人恐懼。豪強如德川家康,當其敗於武田信玄,逃回濱鬆城時,也曾因恐懼而小便失禁,成了笑柄。無論有怎樣的豪氣,一想到死時,人之間的分別就消失了。但是,當你對什麼時候死都無所謂時,死反而會轉化為生;當你想到死會常住人間時,死反而會離你而去,而你也就是在那裏再生了。這也許就是死的哲學意義。
當一個人舍棄名利,以“死身”來義勇奉公時,就可以看到這世間的真實。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這是日本武士強人一等的道德律。“不要命”與“要人命”是息息相關的,“葉隱”的教訓真是非常殘酷的武士論語。
受到武士道深深影響的武士,在考慮自己下一步的行動時,根本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生死對一切果說,還在其次,讓自己行動發揮效果才是正道。奮力一試,在這個過程中即使得一死,也比毫不嚐試來得好,因為武士完全不用考慮自己的得失,而勇向前。不過這種精神仍然法阻止部分武士自陣中逃走(畢竟他們也是血肉之軀),武士道並非要人一味死戰,不管勝算多寡,將自己陷入困境。武士必須智勇全,無謂的性命是錯誤而愚不可及的行為。像是經常出現的那城內守軍開城迎擊敵人的自殺行為,就得用武士道重新審視一番。出城迎擊圍攻城堡的敵軍,不啻是自殺行為,但要是能牽製敵軍,讓領主有時間擊退敵軍,就是忠義和英勇的表現,而不是自我毀滅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