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紅字》中的“追尋”主題(1 / 2)

試論《紅字》中的“追尋”主題

文學評論

作者:董琳 李翠玲 曹朝文

摘 要:女性對真愛和獨立自主(女權主義)的追尋長期以來都是眾多作家關注的題材。美國傑出的浪漫主義作家納撒尼爾·霍桑在他的代表作《紅字》中塑造的海絲特·白蘭是女性追求真愛和獨立自主的典範。海絲特在漫長的抗爭中, 完成了自身的追求,而且她的行為也改變了周圍人們的看法和社會的觀念。這也許就是霍桑在對社會的認識和尋求社會改良出路的過程中找到的最理想的道路。這種認識與改良就是霍桑的“美國夢”,隻是這裏把完成夢想的任務任務賦予了海斯特這一獨特女性,讓她孜孜以求地來完成自己的追尋。海斯特對人性本質,真愛,和獨立自主的追尋使她成為美國小說史上為數不多的女英雄之一。

關鍵詞:海斯特;真愛;勇敢:獨立自主;追尋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1

《紅字》是著名美國作家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ne, 1804—1864)的代表作,它敘述了美國最初移民時期,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蘭發生的一個悲劇愛情故事:一個關於紅字“A”的故事。小說中所顯現的“追尋”主題在西方敘事文學中可以說源遠流長,曆久不衰。“所謂追尋,大多表現為作品中的主人公或主要人物對理想,對某一神聖的目的,或某種價值觀的追尋。他們不畏人生征途的艱難險阻,一心朝著那理想,那神聖的目的,那不可取代的價值觀苦苦追尋,奮力奪取”。( 易新農:1990)“追尋”主題在霍桑小說中女主人公海斯特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長期以來女性題材備受中外作家的關注,他們熱情謳歌女性追求真愛,讚美她們追求獨立自主的勇氣以及對愛情的忠貞。霍桑的《紅字》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女主人公海絲特為了捍衛自己的愛情和追求獨立進行了不懈的鬥爭,她的抗爭是最為徹底的。”﹙黃立,白冰:2003﹚本文試從海斯特對人性本質,真愛和獨立自主的追尋來分析小說中的“追尋”主題。

一、對人性本質,真愛的“追尋”

故事發生在17世紀新英格蘭地區,當時的清教徒信奉的加爾文教戕害人的天性,清教主義注重理智,排斥感情,推崇理想,禁絕欲望的束縛。小說中海斯特是犯了通奸罪,然而她卻是夫權製度下的犧牲品。海斯特年輕貌美,純潔善良,卻嫁給了一個年老,身材畸形,整天以研究典籍,醫術為樂,不知愛為何物,更不懂得嗬護女人的老朽。海斯特和她丈夫的結合是出於一種交易,所以他們之間根本就沒有作為夫妻最基本的感情而言。因此當她遇見英俊,博學的牧師時出於人性的本能和牧師相愛就顯得合情合理了。對真愛的追求使她與牧師結合,生了愛的結晶:珠兒。這是人類本能情感的真實流露與釋放。“海絲特的身上表現出了超前的女權主義,也體現出霍桑敏感的觸覺和對美國社會的密切的關注。”(張淑玲,程運華:2000)

二、勇敢麵對紅字A-追求獨立自主

海斯特被宣判犯通奸罪,胸前佩戴終身恥辱標記“A”。從監獄釋放出來後,她沒有離開讓她痛苦和備受恥辱的地方,而是毅然在海邊選了間茅草屋勇敢堅強地帶著珠兒住了下來。她完全可以離開這個地方,但她為何要留下來呢?她認為她的愛情在這裏,她應該留下來,留下來和自己心中的愛人共同承擔激情的懲戒。鄉鄰唾棄她,就連受她接濟的窮人也“還時常忘恩負義地橫加侮辱。”對周圍的人來說,那鮮紅的A字, 象征著罪惡與恥辱。然而她卻用自己的行為對這一“罪惡”作了最完美的詮釋。在接下來七年裏,她克服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與蔑視,靠刺繡縫衣的收入養活珠兒,並用剩餘的錢來接濟那些她認為比她更貧窮的人。辛勤的勞作和美好的德行減輕了她的“罪惡”,“淨化”了她的靈魂。她胸前佩戴的紅子A不再是恥辱的標誌, 而轉為Able和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