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詠史詩的思想內涵
文學評論
作者:張曉豔
摘 要:詩歌是一種古老的文學創作形式,以簡練的文字表達作者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內心活動,抒發人生感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創作者自身的內心世界、心路曆程及其對人生的思索。作為晚唐時期的傑出詩人,杜牧的作品以詠史抒懷者居多。晚唐政局混亂,社會動蕩,詩人感時傷事,見古跡、思古人,對時政有感而發,往往注重的是對世事的思考與評價。
關鍵詞:杜牧;詠史詩;思想內涵
作者簡介:張曉豔(1976- ) ,女,陝西西安人,西安歐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講師, 研究方向現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1
杜牧是晚唐時期的傑出詩人,雖然自幼生活在官宦之家(杜牧祖父杜佑在貞元十九年入朝為相),但此時的李唐政權已經進入了垂暮之際,經過安史之亂後,已經元氣大傷,地方藩鎮割據,朝廷宦官篡權,黨爭不斷;邊境少數民族政權不斷侵擾,社會內部階級矛盾日益加劇,整個社會都處於風雨飄搖的動蕩之中,再也看不到大唐盛世時的景象了。杜牧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出生、長大。目睹政局的混亂和社會的黑暗,詩人年少時便立下了濟世之誌,“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郡齋獨酌》),但當時的官場容不下他“剛直有氣節”的正直性格,杜牧出身於世宦家庭,不肯低頭求人趨炎附勢,因此一生在功名上沒有取得什麼成就,胸中抱負也未能施展,便把滿腹的才情傾訴在詩歌創作上,通過一首首發自內心的詩歌,展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杜牧詩作中詠古抒懷的作品占多數,作者正是借對古人的評價來影射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和譴責。杜牧的詠史詩不僅抒發了詩人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更表達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內涵,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
杜牧的詠史詩往往以對史事的描述抒發感慨,針砭時局。杜牧曾作絕句《過華清宮》諷刺唐玄宗執政後期的昏庸腐敗:“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詩描寫了楊貴妃愛吃鮮荔枝,唐玄宗便動用傳遞緊急軍情的飛騎從嶺南向長安傳送荔枝來滿足寵妃的口腹之欲,以小見大,通過千裏送荔枝這一典故,諷刺李唐政權統治者驕奢淫逸不恤民情,隻圖一己享樂,無視軍國大事,終於導致唐朝後期發生安史之亂。又如《汴河懷古》道:“錦纜龍舟隋煬帝,平台複道漢梁王。遊人閑起前朝念,《折柳》孤吟斷殺腸。”詩人站在汴河邊上想起曾經打造以錦帛為船纜的豪華龍舟遊幸揚州的隋煬帝,以及更早的西漢時期大興土木興建宮室的梁孝王,這些為人君者在當年窮奢極欲,為了滿足一己淫樂,大肆揮霍民脂民膏,不可一世,最終自取滅亡。杜牧作品見微知著,通過一件小事卻反映了曆史上一個重大的事件,一滴水映現出大千世界,融寫景、懷古、論政為一爐,給讀者以極深刻的印象。
再來分析《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一詩:“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作者作詩時即將離開京城赴湖州出任刺史,當時的朝廷宦官把持朝政,牛李黨爭導致朝廷官員劃分為兩個陣營相互攻軒,本詩前兩句表麵上看去很輕鬆,很放達,顯示了作者對於朝廷黨爭牛李兩黨爭權奪利的不屑,詩人看不慣政局的混亂,與其在京城擔任閑職,還不如出守外郡,落得耳根清淨。即將離開京城遠去湖州赴任,回望京師長安,詩人沒有關注皇城,而是把目光投向安葬初唐明君唐太宗的昭陵,詩人似乎有滿肚子的話要說,唐太宗時代君主賢明,知人善任,唯才是舉;政治清明,國家強盛。通過“望昭陵”幾個字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從曆史的回顧中審視唐代現實的那種揪心和沉痛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