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也可以這樣教
教育論叢
作者:葉國新 何三三
摘 要:語文教學的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我們傳統的語文教學麵窄,往往依賴於教案的固有模式,課堂上的條分縷析,與我們的理科學習無異,依賴於應試教育的題海戰術,使學生疲憊不堪而收效甚微。事實上,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係統工程,很大一方麵有賴於文本的整體感知和感悟,有賴於學生的自主學習,有賴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多管齊下,才能真正達成我們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語文教學;文本導讀;閱讀提高;多管齊下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1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我們的備課流程一般在於看教材——看教案——備課(甚至抄教案),我們的教學進度安排一般是上完語文課本——講習題——考試,似無新意可言。作為一個學生,學語文往往是這樣的,上語文課——做習題——考試,老老實實學,勞心勞力,語文成績也未必能考高分。一期下來,師生們翻來覆去學習的就是一本語文書,教得厭煩,學得無趣,語文老師沒有成就感,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差,語文成績越來越不理想。語文閱讀課教學舉步維艱,該何去何從?我們可不可以這樣上呢?
一、拋棄教案,重視文本
優秀教案往往是我們備課的藍本,它設計的教學過程大多是導入課文——字詞檢測——整體感知——精析精練——拓展遷移,老師引領學生條分縷析,課文的每一個精到之處都不放過,賞析得既全麵又具體,有時,一節課可以完成的自讀課文,要上兩節課才能上完。這樣,既影響教學進度,又使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厭煩,更破壞了文章的整體美感,一舉多不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1 年版)》特別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提倡“學生和教科書編者的對話”,目的是讓學生擴大閱讀範圍,能夠從課文前後獲取相關信息,把握單元主題,關注導讀提示和課後習題等,使語文學習更有針對性,能夠更好地把課文的例子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語文課本上的單元學習目標、課題下麵方框裏的“閱讀提示”和課後習題應該是我們備課時考慮的重點,它們往往指出了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我們在備課時完全可以拋棄那些現成的優秀教案,結合這些要求備課,引領學生一邊學習課文,一邊分析,共同完成教學任務。舉個例子,如七年級上冊《紫藤蘿瀑布》一文的“閱讀提示”有兩個要求,即“朗讀時,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並品味優美的語句”,我在教學這篇課文,首先讓學生聽一遍課文錄音,正音,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後,就帶領學生一段一段地用各種方式讀,分析,概括段意,品析其中的精美語句,並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的結尾明確中心句,了解本文的主旨,一節課就這樣輕輕鬆鬆地完成了一篇講讀課文的學習任務。這堂課的容量應該是比較大的,學生進行了朗讀訓練,了解了課文的內容,明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賞析了精美語句,整節課,任務緊湊,學生的注意力比較集中,也可以說得上是“高效課堂”的體現吧。
這種教學方法跟我們的傳統教學“滿堂灌”是有所區別的。主要區別在於,它並不是一堂課由老師唱主角,而是老師把課文的學習重點圈插在課文的整體感知中,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或讀,或思,或答問,或師生討論,學生的自主活動應該占有半節課,類似於我們古代書院教學中的“會講法”——師生共同討論學習,各抒己見。我用這種“會講法”試行了四個星期,完成了七年級一二三單元的教學任務(含作文訓練),學生反響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