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學習型的教師
教育論叢
作者:李波
摘 要:學習型教師是新時期對各專業老師的新要求。麵對不斷變化的學習情況,如何結合專業學習和教師發展,來培養學生是一個所有教師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學習;學習型;教師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1
把學習放在第一位是每一個教師應有的思想意識。作為一名21世紀的教師,除了政治理論之外,還必須學習市場經濟,學習科學技術,學習法製知識,學習曆史知識,學習領導科學,管理科學等等。對於不同學科老師而言,學習都是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以外的重要內容。
那麼,作為教師,應該怎樣發揮學習創新意識?怎樣在同課頭教師中了解習各自的工作狀況,營造團隊學習氛圍?
通過認真學習和總結思考,我們認為學習活動自然發生,並能在學習讀書的基礎上,改善思維模式,提高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創造力,使每個教師都能帶著問題學習,聯係工作思考,真正把學到的新知識,新理論以及研究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用於當前實際工作當中。這也是我們的共同目標,即:做學習型教師。現將一些具體做法歸納如下:
一、學習先行,理念引領,提高教師的學習素質
提高教師的學習素質是“第一要務”。除了認真學習、領會、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外,還應緊密結合教學工作實際,全麵落實學校發展的總體要求。因為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從源頭上提升教師的崗位競爭力。要以 “做事多一點,效率高一點,行動快一點,腦筋活一點,思路新一點,埋怨少一點,脾氣小一點”作為教師的教學工作的基本守則。通過座談會、討論會、談心等多種形式在教師團體中強化一個主題:尊重知識,崇尚知識,鼓勵學習。形成一種“今天不學習,明天遭淘汰”的現實危機感,並確立 “學習伴我一生”的終身學習理念。使消極被動的“要我學”變成了積極主動的“我要學”。除按照學校要求組織學習相關材料之外,每位教師要提升學曆,以求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在實踐中發展。
二、共享學習信息,促進教師間的共同進步
經過不斷的摸索和總結,我們英語專業教研室現已形成了每雙周的教研活動例會,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活動保證知識,經驗在教研室內的傳播和應用。例如在教研活動中有兩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說課”,和“示範課”,即每位教師將自己課堂的設計思路,教學手段,課件等與大家交流。我們認為這種交流就是互助互愛的體現,就是團結向上的標誌。本教研室青年教師占大多數,大家都認為這種形式有利於自身迅速成長,少走彎路,適應學院的快速發展。
例如在一次關於如何優化教學過程的討論中,一位老師就給大家共享了以下有價值的信息。這位老師提出英語課堂有效教學活動的設計原則可以分為宏觀原則和微觀原則。宏觀原則主要包括(1)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和教學目標(語言、社會文化、策略、情感態度)(2)了解教學環境、學生水平和需求,選擇適當的教學材料(3)充分考慮學習環境,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法(4)根據以上情況設計教案(5)合理分配各項活動的教學時間,調控教學節奏(6)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各項語言技能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微觀原則則包括(1)減輕學生的認知壓力(2)給予學生任務活動的範例和語言重點(3)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熟悉語言形式(4)讓學生主要注意語言的意義(5)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準備活動(6)讓學生有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7)讓學生有互相交流的機會(8)讓學生有機會注意語言的形式(9)讓學生有創造性地使用語言的機會。同時英語課堂中必須注意有效教學活動設計的“五性”,即教學目標的全麵性;教學情境的激勵性;教學結構的有序性;教學活動的民主性;教學反饋的及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