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通過公共英語課堂教學促進大學生英語知識內化的途徑
教育論叢
作者:周蓉
摘 要:對於非英語專業大學生來說,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是獲取英語知識的最主要渠道。本文通過分析英語語言知識內化的基本條件,旨在探索出課堂教學中適合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特別是獨立學院大學生特點的知識內化途徑。
關鍵詞:公共英語;課堂教學;知識內化;知識基礎;內化機製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1
一、當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學習的普遍現狀及其原因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增強大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基礎要求。對於廣大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而言,大學公共英語課堂教學對於他們提高英語水平,增強國際化視野起著關鍵的引導作用。
由於應試教育在我國教育體製中的比例還相對較高,我國大部分大學生在入學前的英語學習,僅僅限於基礎詞彙和語法的學習,遠遠不能達到用英語進行自由表達的程度,語言的遺忘現象也較為嚴重。究其根本原因可歸結到學習者的英語語言知識內化過程沒有得到較好地實現。因此,如何利用公共英語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促進大學生英語知識內化,增強大學生英語學習效果,是擺在廣大英語教師麵前的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二、英語課堂教學中知識內化的三個條件
“內化”是前蘇聯教育學家維果茨基最早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指在學習過程中,客觀知識經過被個體再建構,在獲得意義的基礎上成為個人的主觀知識和能力的過程。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知識的內化是外在的知識經過同化與順應等認知過程嵌入個體已有的知識體係,成為內在知識的過程。英語知識的內化即指學生將獲得的英語語言知識經過同化和順應等建構程序轉化為自己內部知識和能力的過程。
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是學習主體,要經曆品味、學習語言——加工、存儲信息——運用、感受語言三個層次。根據皮亞傑的內化理論,從學習主體上講,有三個條件左右著在課堂教學中學習主體知識內化的效果,即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知識內化具體過程和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期待。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規劃其教學活動時要綜合考慮這三個條件,從而製定出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知識充分內化的教學方式。
三、依據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
主體的原有知識基礎既指學生的原有認知體係。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任何觀念和知識要進入主體意識內,都必須與主體意識中原有觀念和知識的整體相和諧,否則就會被排斥,也就是說,新知識要內化就必須融入原有的認知係統中。學習者原有知識在新知識學習和內化中起著重要作用。
非英語專業學生尤其是獨立學院學生在入學前多數原有英語基礎較差,因此,英語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估測學生的原有知識,預測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麵,我國大學生學習的英語基礎知識多為識記性內容,由於學習方法不得當等原因,有些學習者學到的知識呈散亂狀態,單詞拚寫錯誤頻出,語法不符合邏輯。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的初級階段,教師在課堂活動中要針對性地進行基礎語法和詞彙的複習和鞏固。大學英語教師應該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英語學習方法,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舉例來說,有些學生在單詞記憶上存在薄弱環節,教師可以教會學生在記憶單詞時使用比較、對比和聯想等記憶手段;有些學生的語法知識薄弱,教師應該盡量建立起係統化,層次化的英語語法網絡,協助他們將原本形式分散的知識統攝起來,形成有序化的知識結構。隻有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加強詞彙和語法等基礎知識,才能為日後全方位英語能力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