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課堂教學比較
教育論叢
作者:張潔
摘 要:本文首先以《灰姑娘》在中西方課堂教學上的具體實踐為例,介紹中西方課堂教學存在的差異,接著分析導致此差異的原因。最後探討了中方課堂如何更好地改進教學以及作為教師如何才能更好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關鍵詞:《灰姑娘》;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2
一、中西方課堂上教師講解《灰姑娘》具體差異
(1)美國課堂
上課鈴響了,孩子們跑進教室,這節課老師要講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師先請一個孩子上台給同學講一講這個故事。孩子很快講完了,老師對他表示了感謝,然後開始向全班提問。老師:你們喜歡故事裏麵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為什麼?學生:喜歡灰姑娘,王子,不喜歡她的後媽和後媽帶來的姐姐。灰姑娘善良、可愛、漂亮。後媽和姐姐對灰姑娘不好。老師:好,下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後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學生: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後媽,我也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老師:為什麼?學生:因為,因為我愛自己的女兒,我希望自己的女兒當上王後。老師:是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後媽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她們隻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你們明白了嗎?她們不是壞人,隻是她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它的孩子……
(2)中國課堂
上課鈴響,學生,老師進教室。老師:今天上課,我們講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預習了嗎?學生:這還要預習?老得掉渣了。老師:灰姑娘是格林童話還是安徒生童話?他的作者是誰?哪年出生?作者生平事跡如何?這故事的重大意義是什麼?學生:得,這肯定要考的了。老師:好,開始講課文。誰先給分個段,學生:前後各一段,中間一段,總分總。老師:說到這裏,大家注意這句話。這句話是個比喻句,是明喻還是暗喻?學生: (n人開始睡覺)老師:大家注意這個詞,我如果換成另外一個詞,為什麼不如作者的好?學生:(又 n人開始睡覺)老師:怎麼這麼多人睡覺啊?你們要知道,不好好上課就不能考好成績,不能考好成績就不能上大學,不能上大學就不能……
二、中西方學校教育“課堂提問”的差異
根據以上中西方課堂教師對於《灰姑娘》的不同講解,可以看出中西方學校教育課堂提問存在差異。首先,中西方課堂教育提問的引導方式以及引導內容不同,中國學校裏課堂提問有時隻是一個必要的教學環節而已,隻是一種形式。教師所提出去的問題更多的傾向於記憶性的知識,一般是提問前一天所學書本知識, 或者關於將要學的知識,內容比較局限,往往針對某一具體知識點發問。其深度也隻是限於表層,缺乏對學生潛力的深度挖掘,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思維更無從談起。比如中國課堂上教師在講解《灰姑娘》這篇童話故事時傾向於把焦點放在諸如文章的題材、作者以及修辭此類的問題上,引導方式難免會顯得生硬死板,根本無法對學生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而西方課堂教師引導的是“思考”,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傾向於朝著更人性化的方向發展,而非知識本身。就《灰姑娘》在美國課堂上的講解而言,美國教師給學生的一些問題諸如:“如果在午夜12點的時候,灰姑娘沒有來得及跳上她的番瓜馬車,你們想一想,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 學生回答“她會變成原來髒髒的樣子,穿著破舊的衣服。” 由此,教師教導學生一定要做個守時的人。不難看出,美國課堂上教師關於這些問題的提問和中國教師在課堂上關於文章修辭、題材的提問來的要更有意義,更人性化。其次,對問題答案的評價標準不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貫穿在課堂教學的始終,我國大多數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依然以答案的“唯一性”來衡量“對”與“錯”,這就難免會把學生的思維限定在一個點上,對問題也隻是片麵的認識,同時也遏製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發散性思維。然而,西方課堂教學則鼓勵學生全方麵,多方位去思考問題。例如,美國課堂上教師會引導學生更為全麵分析《灰姑娘》這篇故事中人物特征,做到了讓學生在了解這篇故事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辨別“善”與“惡”、“美” 與“醜”,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比如灰姑娘後媽這一人物角色,絕大多數學生會把焦點集中在她醜的一麵,而美國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從灰姑娘的角度出發,後媽這一角色的確應該遭到批判,但是假如從灰姑娘後媽所帶來的兩個姐姐的角度出發,後媽看似歹毒的作法似乎也可以理解,畢竟每一個母親都會為自己的親身女兒著想。美國教師的這一做法不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也教會了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