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立體構成課程的教學思考
教育論叢
作者:秦敏
摘 要:立體構成作為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基礎課程,備受學生和老師的關注。同時也是比較難上的一門課程。究其原因作為學生首先要麵對的一門設計類課程,學生的思維模式沒有轉變過來,以及老師授課的內容安排的不合理,造成的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的一些困惑,我們該如何來調整我們的教學安排以及教學內容,是擺在我們麵前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立體構成;思維的模式;專業的結合;教學的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2
構成藝術的一部分就包括立體構成,它重點是研究空間立體造型規律,創造立體和空間形態的一種造型活動。作為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基礎課程,備受學生和老師的關注;同時該課程是學生進入高等院校學習的第一門設計課程,對於學生來說也可以說是一門比較難學習的課程。在立體構成的教學中,怎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其理論,使其有效地應用到實際的設計中去,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和努力解決的問題。
在以往立體構成的教學中大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比如:有學生在作業時會問到“我不知道該怎麼入手來做?”,作業後還會問“這門課在以後我們出生社會用無實用性?”出現類似的問題,是因為以前傳統的課程中,我們更多是把構成課程來相對獨立的進行授課教學,並未把基礎構成課與專業知識較為完善的結合在一起,而且在教學中往往忽略了對學生自主設計思維的培養與鍛煉。所以,需要我們在以後的教學課中改變以前的授課模式與方法,並合理調整授課的內容,從授課老師重新改變構成課程中的所發現的不足,讓學生在理論教學和實踐中都能意識到基礎構成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一、以往立體構成課程難點與重點
我們在以往的立體構成教學與授課中,涉及到的重、難點一般隻是單純的針對這一門課程,而忽視了結合學生的專業來進行設置。教學重點主要是對構成要素的點、線、麵、體、空間的掌握以及在設計中的運用;而教學難點是對於構成要素在實際設計應用中相互關係的把握與運用。當然這些重、難點其實均包括了立體構成教學的相關主要內容,而學生在接觸這門課程時還是會出現例如“不知如何更快入手”的困惑,出現類似問題,究其原由大概還是老師和學生在思維模式的轉變這一關鍵性問題上不夠重視,甚至忽視了。
客觀事物在人腦中間接的或者概括性的反映,是思維較為傳統的詮釋。通俗的說是一種智力活動的表現形式之一。而設計思維則是指設計師在進行藝術設計創意的過程中,通過平時對生活的仔細觀察、親身體驗、總結分析,並對素材進行有選擇性的提煉加工後,形成較為完整的藝術形象的再次創造活動和創新思維這一過程,二者也是種屬的關係。其實思維是人與生俱來就存在與大腦意識中的一種理性認識的加工活動,而設計思維則更多需要經過後天培養而養成的,一般說設計的好與壞和設計思維能力高與低其實有較為直接的聯係。所以作為選擇設計類的學生,首要需要在應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良好的設計思維模式。
“立體構成”一般在低年級開設,是為期4周的單元製課程。而單元製課程其實是一種課程較為連續而集中的授課方式。一般學生剛入學,它就成為學生真正進入設計這一專業學習的入門專業基礎課程,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大程度上不太容易進入這一角色。出現以上的問題往往是他們在進入高校之前,僅僅隻有繪畫基本的培訓經驗,而最為重要的思維模式卻依然處在一種比較初級的模仿、重複的這一階段;對於學習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思維模式是較為抽象的一種思維方式。所以在授課中,需要我們將學生的思維模式逐漸加以引導甚至改變過來,也就是把以往對形態的直觀認識逐漸轉變,逐漸引導為抽象思維模式上;把以往對所見物體最直觀的形體所產生的繪畫思維,轉化為抽象的形式美再次創作的設計思維。設計思維說到底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模式與方法。在以前授課中大家會注意到,我們的學生其實大多都在模仿,要求的作業也是比較生硬地在模仿學生做過的作業或者是教材書上的作品,其實這些都是學生的思維模式大都還是比較簡單的模仿再造的思維方式,而相對獨立的思維方式比較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