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黃梅戲的第一次崛起及其原因
藝術研究
作者:李瑾
摘 要:建國初期,黃梅戲在百廢待舉的大環境下先聲奪人,成為當時戲曲界最璀璨的明珠之一。本文試圖通過對黃梅戲本身(劇目,演員,工作人員)以及外部條件(政府政策,文化生態環境)的分析,得出黃梅戲能夠發展壯大的原因。
關鍵詞:建國初期;黃梅戲;崛起
[中圖分類號]:[J8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1
前言
哲學上說,事物是普遍聯係的,任何一個物體的發生、發展、衰落都不是孤立的。本文想探討建國以後黃梅戲的發展與政府政策、一些有影響力的人物以及市場的關係。歸根結底,也就是探討“一種藝術與其生存環境的關係”。 為此,筆者於2010年2月2日-2010年3月1日對安慶市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即原安慶市黃梅戲二團)進行了調研。
建國初期,整個中國都因受到戰火的洗禮而百廢待興,各項產業重新組牌。黃梅戲在此時先聲奪人,以全新的姿態出現征服了全國的觀眾,成為當時戲曲界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一) 名劇效應
周恩來總理曾在評價《十五貫》對昆劇作用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這裏,我也想套用一下這句話。如果沒有《天仙配》,沒有《天仙配》所創造的輝煌。黃梅戲很可能隻能是地方戲曲並最終被現代的文化大潮所湮沒。
《天仙配》是1955年底攝製完成的,是黃梅戲曆史上的第一部電影。據不完全統計,從1955年到1959年,祖國大陸的觀眾就多達一億四千萬人次,創造當時票房的最高紀錄。同時還引發了香港數十年黃梅戲電影的經久不衰。1963年的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據在台灣地區上映時連映162天,共1930場,共72萬觀眾的紀錄。僅台北市的票房就高達840萬新台幣,按當時的彙率折合成港幣470萬,是該影片收購價的11倍之多,而該劇的收購價已經高出普通影片的價格。台灣民眾甚至有連看數十甚至上百場的。可見當時此劇在港台地區受歡迎程度。
此後,又排了《女駙馬》、《夫妻觀燈》、《打豬草》等劇,到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演出。據二團周主任介紹,即使在三年困難時期,黃梅戲隻要演出陣容過得去,劇場的售票處就會排著很長的隊,甚至有人拿五元、十元一張的高價票(是當時票價的十倍、二十倍)。1957年-1966年,安慶市黃梅戲二團全年平均演出300場以上。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天仙配》以來,黃梅戲全中國人民的心中的地位。
(二)名家效應
黃梅戲作為一門表演藝術,表演藝術家們在黃梅戲崛起中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嚴鳳英與王少舫就是彼時傑出的代表。在很多人眼裏,他們都是無法超越的經典。
1、嚴鳳英的藝術貢獻
嚴鳳英,將黃梅戲推向第一輪高峰的關鍵性人物。在嚴鳳英以前的黃梅戲是民間小戲,程式不多。嚴鳳英向昆劇、京劇等累積豐富的戲曲學習借鑒。同時她還立足到人物本身,用創造性的程式來塑造不同的人物,使得人物能夠有血有肉。例如,嚴鳳英自己在對《女駙馬》中“狀元府”戲中的解釋就體現了這一點。她被招為駙馬後,“為了表現馮素珍的那種心慌意亂一籌莫展的焦急心情,我糅合了旦角和生角的不同表演程式,較為恰當地表現了角色的內心世界。”實踐證明,創新後的黃梅戲是更加有生命力,有市場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