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聲樂教學中發聲練習的重要性(1 / 2)

淺談聲樂教學中發聲練習的重要性

藝術研究

作者:劉浩

摘 要:在聲樂學習的初級階段,學習正確的發聲練習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它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過程。歌唱者通過發聲練習,使歌聲更自然、更美妙動人。通過規律、規範的發聲練習,可以增強歌唱器官的協作能力,運用科學的演唱方法,可以提高演唱的聲音質量,升華歌曲的內涵。

關鍵詞:聲樂教學;發聲方法

[中圖分類號]: J61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1

一、發聲練習的重要性

發聲練習在歌唱中其實占有很高的地位,它不僅可以在唱歌之前讓嗓子得到充分的調整,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幫助歌唱者糾正錯誤的咬字、吐音等問題。正確的發聲練習可以為歌唱者的演唱提供科學性的方法,為演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初級階段的訓練步驟

發聲練習的基本功訓練階段可依據音域規律進行劃分。

基礎階段:以加強中聲區訓練為的主要方法,在掌握基礎發聲方法後,重點調節和鍛煉各種歌唱技術。中聲區的音相對穩定,度數的跨越也不是很大,初學者應該鞏固後再逐漸擴大音域,應當在很短的範圍內把胸聲位置找對,找好以後把胸聲區和中聲區連起來。

例如:1=C

1 2 3 2 | 1 2 3 2 | 1 — ‖

Yi a

鞏固階段:穩固中聲區後,可適當的地進行音域擴展練習,音域跨度不宜過大,重點進行發聲時的氣息訓練、腔體共鳴訓練,尤其要加強過渡聲區的基礎訓練,為進入高音區做好鋪墊。

例如:1=C

12 34 | 54 32 | 1 — ‖ 或‖ 1 3 5 | 1 5 3 | 1 — ‖

a a

提高階段:即聲音在穩固中聲區的發聲方法的基礎上,適當進行音域擴大,練習較複雜的發聲音階,使歌者的演唱聲音達到理想的音高區域。要注重歌唱訓練過程中聲區的統一性,使每個音區的聲音大到平穩過渡,不能出現明顯的嗓子撕扯、喉音等現象。注重氣息流暢、頭腔共鳴到位,從而達到聲區統一的效果。

例如:1=C 1 3 5 6 | 5 3 1 ― ‖

yi ya yi ya

三、初級階段常用的幾種發聲練習

不同的學習階段,選擇的發聲練習、音階變化也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初級階段的發聲練習以元音字母為主,音階趨於平穩,不宜運用跨度較大的音階練習。運用元音字母進行訓練可以盡快是初學者找到歌唱位置,保持喉嚨打開的基本狀態,形成演唱時需要的發聲空間。

常用的發聲練習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點:

1、哼鳴訓練

哼鳴練習時需要歌者上下唇自然地閉上,但要保留一定的空間,喉頭自然下沉,發聲時聲音往眉心處集中,感覺是在用眉心處說話,但切勿把聲音堵塞再鼻腔裏,否則會發出鼻音。

哼鳴訓練的作用:(1)幫助獲得聲音的高位置。

(2)幫助解決發聲存在的問題。

哼鳴訓練的方法:(1)喉頭穩定的向下擋住氣息使喉頭放鬆。

(2)不要追求音量,也不必哼的太實。

2、母音訓練

母音的練習主要以“a i e o u ” 等的單母音進行練習,也可以用混合母音練習如ma me mi mo mu等等。或者,用一些小型的聲樂曲子來代替,但不要唱歌詞。如勃拉姆斯的《搖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