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藝術在中國
藝術研究
作者:盛秋玲
摘 要:今年為安迪·沃霍爾逝世二十五周年紀念,其作為西方波普藝術典型代表的藝術家,對波普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對中國波普藝術產生了長遠的影響。故而讓筆者重新梳理和審思中國波普藝術的發展及其狀況,“八五新潮”的學西,引發了“政治波普熱”,也催生了許多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如王廣義、方力鈞、嶽敏君等波普藝術家,他們將中國元素融入波普藝術中,從而與西方的波普藝術進行區分,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波普藝術。
關鍵詞:波普藝術;“八五新潮”;主流
[中圖分類號]:J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2
今年為Andy Warhol逝世25周年,由此讓筆者再次關注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的波普藝術。自晚明,西方藝術開始傳入中國,就對中國本土的繪畫藝術逐步產生影響。中國的波普藝術始於“85新潮美術”,但因為缺乏大眾文化的基礎,隻是單純的借鑒和吸收西方藝術,故而稱為“前波普階段”。而1989年的“現代藝術展”是中國現代藝術的一個分水嶺,從此,“政治波普”走到台前,由於當時一些批評家極力鼓吹波普藝術是和國際藝術交流並接軌的捷徑,加上部分西方政治勢力的需要,從而引發了一股波普熱。從1995年開始,中國的波普藝術中也出現了“豔俗藝術”,對大眾的物質利欲和精神信念進行調侃,相比較而言更加關注是個人的藝術語言和技巧,而不再僅僅是關注作品的內容,這也是中國波普藝術發展較為成熟的階段。
一、中國波普藝術的反本開新
波普藝術是以大眾廣告和電視方式出現的,是在西方經濟技術與政治的變化下產生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波普藝術多反映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心理狀態而折射的視覺感受,藝術內容是多方麵的,藝術語言也極為豐富。波普藝術基於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趨勢,並對社會現象進行各種形式地反映,很好地迎合了時代的變遷,不僅成為主流文化,也在中國有了飛速發展。
美國波普藝術家羅伊·利希滕斯坦曾說過:“當我們思考何謂波普藝術時——雖然我不認為將每個人集合起來成為一個團體,並以為我們都在做相同的事是個好主意……我們假設這些藝術家是在做超越作品之外的嚐試。就個人而言,我感覺在我的作品中,我希望自己看起來是有計劃的、或是可觀的;但是當我在創作時,我真不相信我是客觀的……然而這客觀的外表就是我想要擁有的。”
中國的藝術家在波普作品中亦采用拚貼、並置、重組、明豔的色彩等西方波普藝術的創作手法,並以傳統的文化元素為基調,進行創作。同樣的,其創作動機也是來源於對社會現象的關注,但與西方藝術中的暴力內容不同的是,更多的是表現和反映傳統中國式的溫和與溫馨的內容。
波普藝術的精髓在上世紀90年代後,在中國得到了完美的演繹和發展。作品更多地強調自我價值,從而對傳統的行為規範提出挑戰。西方波普藝術強調藝術衝動和自發的情感,例如安迪·沃霍爾創作的一係列黑白絲網影響,采用木紋效果和重複性將強大的視覺衝擊與人們的冷漠進行凸顯,嚴酷地展示了美國的暴力事件。而中國藝術家在進行波普藝術作品的創作時,更強調對曆史、政治等含義符號的借用,來調侃曆史文化和政治生活,從而將被現代社會所否定和斷裂的曆史精粹反本開新,在西方藝術的影響下,獲得新生命。
二、在美國波普風格下成長的中國當代畫家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是中國整個文化界、藝術界走向活躍的時期,湧現了許多新潮和進行美術反思的藝術家和波普藝術。“八五新潮”的代表藝術家王廣義,是典型受到了“美國藝術”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八十年代末,他便創作出一批“政治波普”作品,《中國溫度計》
和《中國與美國溫度比較》都是其當時的代表作品,作品中他使用國際性政治符號作為其藝術言語,將人權與政治和文化進行比較,引起了國際美術界的強烈反響。追溯源頭,王廣義的波普藝術來源於美國,其對社會現象、時代特征與文化相結合的政治波普,並且采用符號化的複製,顯然是受到安迪·沃霍爾的影響,同樣迎合了大眾的審美情趣和口味。
除了王廣義,在“八五新潮”之後,很多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也大量采用符號化的複製進行藝術創作。方力鈞作品中“光頭”的“潑皮玩世不恭”形象地反映出當今社會的一種虛幻無聊的大眾心態,他說:“我始終沒變,不管畫沒畫光頭,我一直用作品來表達自己對生命的思考和困惑。”方力鈞強調,所謂符號都是別人給他的,他並不想有什麼符號。如果說變,那也僅僅是表現形式上的事。
嶽敏君的“笑臉”下所體現出的當代社會中複雜而虛偽的處世之道和人物關係,重複的圖像符號使作品本身看似毫無意義,失去了一般繪畫中所要的獨特性,顯得和安迪·沃霍爾等一些波普主義一樣無聊淺薄,沒有思想的深度,但它恰恰是已經純化為一種藝術傳達的符號。安迪·沃霍爾可以將任何事物轉化成藝術品,把現成品再整合成新的創作,如《瑪麗蓮·夢露》、《毛澤東》等絲網作品,都成為了一種具有商業化意味的文化符號,從而也反映出在當今社會中,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的相同之處,以及當今世界文化意識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