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民間美術與兒童美術造型藝術特點的相似性(1 / 2)

論民間美術與兒童美術造型藝術特點的相似性

藝術研究

作者:郭林

摘 要:民間美術與兒童美術這兩種來自不同群體的美術形式,但在文化心理、符號表述與藝術特點等諸多方麵有共通之處,本文從造型藝術特點的稚拙感、誇張性、繪畫方式和求全求美等四個方麵比較二者的聯係性與相似性。

關鍵詞:民間美術;兒童美術;造型藝術特點;相似性

作者簡介:郭林,河南焦作人,碩士,河南大學藝術學院造型藝術係講師。

[中圖分類號]: J5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2

民間美術與兒童美術常被我們歸為亞藝術,它們在文化心理、符號表述與藝術特點等方麵有很多共同之處。兒童畫新奇、大膽、率真,體現了兒童視覺思維的痕跡,作品充滿了兒童特有的稚拙、純真、自然的質樸美。民間美術作品中折射出人類的純樸自然、稚拙、敦厚的藝術情趣以及稚拙的表現手法、求全求美的審美觀,給人們以純真原始、物我一體的美好感受。民間美術與兒童美術在造型藝術特點及其本質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稚拙感

所謂稚拙,是指藝術中所自然表露出的如同“赤子之心”般的童稚天趣。兒童畫用特殊的手法表達對世界的特殊美感認知,這種特殊的美感就是稚拙美。稚拙美是稚嫩、純樸、不加雕飾,毫不做作,它展示的是一種質樸的、原始的美。

兒童所畫物象簡單粗糙,造型誇大或扭曲,表現為繪畫形象與客觀形象差距較大。如畫人常是頭大身子小,眼睛和嘴巴畫的顯著,動作幅度誇大,表情誇張。這種稚拙感是兒童心智尚不成熟,認識事物不完善,對圖形的表現能力不足決定的,這是兒童畫發展的一個過渡時期。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智力的發展、認識的完善會用更多的細節來描繪人物。

延續千年的農耕文化和地域的嚴重封閉性,鑄就了世代不移的生活觀念和思維模式,使民間美術語言風格具有質樸、率真的永恒魅力。這種質樸的風格大量表現在民間美術的造型語言形式上。如河南淮陽泥泥狗,其造型古拙、怪誕,品種約有數百種,多為奇禽異獸或人獸同體,諸如人麵獸、人麵猴、猴頭、九頭鳥等。浚縣泥咕咕有扁頭獅、小燕子、豬八戒、十二生肖等。最有代表性的要數“騎馬人”,藝人為突出表現戰馬的雄壯而把馬的頸部誇大,馬頭高昂而有力,馬的四肢被塑造的短小精悍,在造型上顯得整體而富有張力。騎馬人的頭部塑造的極為突出,身軀筆直而簡潔,手腳全都被省略,人物向後傾斜,充分表現出騎馬人的威武和豪氣。

二、誇張性

誇張是以不改變某些物象的固有特征為前提,為了強化某一固有的特征,在省略的基礎上強調對象的特征,對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擴大、縮小、伸長、加粗、變形等處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藝術表現力。在誇張的美術造型中,我們可以欣賞到其中洋溢出來的渾厚、遒勁、拙樸的情趣和趨向自然的美學意境。兒童美術的造型,由於是在兒童自己直觀感受的支配下進行的,缺少理性分析,因此,兒童筆下的形象往往與現實的對象有很大的差距,常常用誇張的方法表現自己印象最深、對自己最重要的事物。比如有一幅兒童畫描繪的是醫生給孩子打針的場景:畫麵上最顯眼之處是誇張的注射器和地上流淌著的一大灘鮮紅的血液,粗大的注射器幾乎與孩子的身高相當,浸滿鮮血的針頭、孩子臀部的血色欲滴的大鼓泡把作者對打針的疼痛感和恐怖情緒渲染得淋漓盡致。顯然孩子所繪與現實客觀真實性相距甚遠,這是因為孩子腦中對事物的印象是經過自己的認識、經驗和情感的融化,轉換成自我的認識而並非像鏡子中那樣客觀真實地反映。他們所獲得的物體形象經過一定的概念化抽象和取舍剝離,具有了概括性、模糊性和籠統性,但是作品中對兒童來說最重要的或印象最深、感受最強烈的內容總是居醒目的地位。兒童所要表現的就是這些特征典型、情緒鮮明的東西,畫麵上令人驚奇的誇張表現手法,正是這種心理特點的體現。

民間美術大膽的取舍、誇張、變形,造型稚拙、簡練概括,抓住物象最主要的客觀特征,這一點與兒童畫有著極其相似之處。民間美術作品造型的誇張,是對繁雜內容簡單化、規範化的過程,不是對自然客觀的忠實描摹。比如民間藝人認為,一個人的頭部最重要,因此頭表現得較大,而頭部的眼最重要,因而眼表現得很大,眼眶中間再點上一個眼珠,懸空在中央,四邊不靠,這常常被解釋為“這樣才更精神”、“這樣眼睛很亮”。剔除非本質的東西,突出有特征、有性格的部分,化複雜為單純進行藝術再創造即是民間美術造型的誇張手法。藝術來源於生活,同時又超越生活。其中,誇張變形就是民間藝術超越生活的重要手法,通過誇張的表現,人們構建了美好的形象,慰藉自己的心靈,張揚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