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語言研究
作者:宋可佳
摘 要:文學作品中蘊含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和理念,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價值理念的不同會對詞語的色彩產生重要的影響,不同的語境對作品的理解也會起到限定的作用,我們在翻譯文學作品的時候,應該保留文化的“異化性”,注重深層文化信息的傳遞。
關鍵詞:文化語境;文學翻譯;影響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1
文化語境是指與言語交際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它可以分為兩個方麵,一是文化習俗,指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成習的生活模式,是一個社會群眾在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對屬於該集體的成員具有規範性和約束辦。二是社會規範,指一個社會對言語交際活動做出的各種規定和限製。文化語境是研究語言使用和功能的重要語言學範疇之一。由於翻譯是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因而文化語境對翻譯的影響不可忽視。文化語境因素對文學翻譯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正確理解文化語境是文學翻譯的關鍵;文化語境對於語言的理解具有製約作用,特定的文化語境賦予原文以特定的含義。因此翻譯中應充分考慮到文化語境,從而向譯文讀者傳達清晰的文化信息。
語言本身就承載著文化功能,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在風俗習慣、曆史文化以及價值取向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含義接近的詞語在語體色彩上也存在著很大差別。在文學作品中,作者為了更加豐富而細膩地抒發情感或者表達思想,往往更注重詞語的選用,對於文化和語體內涵的要求也就比一般的語言材料更高,這也對文學翻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學翻譯不僅要準確地傳達語義,更要傳遞一種文化信息和深層感悟,要讓讀者體會到原著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效果。另外,在翻譯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一些觀念上的差別和文化禁忌,要采取巧妙的方式化解文化隔閡,必要的時候可以采用注釋的方法進行解釋,不可以草率地用相關詞語替代,以免造成誤解。
一、價值理念對詞語色彩的影響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僅表現在生活習慣和風俗禮儀上,還更深層次地體現在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上麵。由於受到不同的政治、經濟、曆史背景的影響,人們對許多詞彙和概念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西方國家本來是備受推崇的理念,在東方文化中就有可能是被禁止的;相反,一些東方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觀念,在西方卻不被接納。比如,“individualism”這個詞,在被譯成中文的時候,經常被譯作“個人主義”,這在漢語的文化語境下,帶有明顯的貶義,往往同不守規矩、自私自利聯係在一起;而在西方“individualism”是一種被崇尚的理念,被認為是充分尊重人的意誌和個性,帶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這樣的翻譯顯然會給讀者造成一種錯誤的印象,沒有把詞語本來的意義傳達出來,造成了文化衝突。在這裏應該選擇一個比較中性的譯法,比如譯成“個體主義”。
二、語境對句意理解的限定作用
文學作品帶有比較強烈的文化符號性,由於文學作品都是取材於當地的現實生活,因此,很多默認的文化信息都是以潛在或者隱性的方式存在的,不需要過多地解釋,但當這樣的語句被譯成其他文字的時候,這種潛在的信息就容易被遺漏,給讀者造成誤解。比如這個句子“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這句話直譯過來的意思是:“星期五,他們立刻出去喝得大醉。”但是,讀者並不理解為什麼星期五就要出去喝酒。其實這裏隱含了一個信息,在英國,星期五要發薪水,這個在英文語境中是不需要被特意提及的,是人人都了解的,但是譯成中文的時候,就要對這樣的隱含信息加以補充,才不會給讀者帶來困惑。可以譯成:“星期五發薪水了,他們立刻出去喝得大醉。”這樣意思就清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