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山方言“把”類句語義比較分析
語言研究
作者:蔡勇
摘 要:由於“把”的虛化程度不同,安山方言的“把”類句在一定條件下會產生歧義,可以通過適當的句式變換分解歧義。此類變換與分解並非的施受機械轉換,而是表達不同的語義信息,達到不同的語用效果的必要選擇。
關鍵詞:安山方言;把;語義;信息
作者簡介:蔡勇,男(1978.5-),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1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1
安山方言的“把”字可以構成四種句式:給予句(把1),被動句(把2),處置句(把3)以及相當於“用”,表示工具、材料(把4)。“把”在一定條件下會產生歧義。
1、“把1”和“把2”
“把1”是動詞,表示給予;“把2”是介詞,表示被動,“把2”當由“把1”逐漸虛化而來,在虛化狀態不確定的條件下,某些句式中的“把”可能會產生歧義。
1.1“把1”和“把2”句歧義辨析
“把”字單用帶施事賓語或帶雙賓語,一般不會產生歧義。如:把一張鋤頭我/小白菜一下把霜打了。前句“把”表動作是“把1”;後句“把”表示被動是“把2”。用“把+O2+得+O1”或“把”+“得”句式沒有歧義。如:把一張鋤頭得我/小白菜一下把得霜打了。
如果句子的主語是受事,“把”字帶單賓語,而賓語後的動詞結構具有“完結義”的“把”字結構可能會產生歧義,如:板車把正懷叔拖去了。因為句子的主語和“把”的賓語之間存在與事關係,造成施受關係不明,可能隱含另外的施事,造成“把1”或“把2”的歧義。
主語和“把”的賓語即使存在與事關係,也不一定有歧義。試比較:萵苣葉兒把(得)蟲吃了/萵苣葉兒把(得)豬吃了。前句隻能是“把2”,表示被動。後句可能是“把1”,表示動作;也可能是“把2”,表被動。第二句除了“遭受”義,還隱含中性的“給予”義,可能會產生歧義。“把2”要求動詞有“完結”義,“把1”則無此限製。
1.2“把1”句與“把2”句變換
“把1”句和“把2”句可作相應句式變換分解或消除歧義。“把1”和“把2”的歧義初始句法語義格式如下:N1受+把(得)+N2與/施+V完結(歧義初始式)。“一升穀把得紅軍裏個雞兒吃光了”有歧義,可能是“把1”,也可能是“把2”。
“把1”句和“把2”句可以通過相應變換分解歧義:
(1)“把1”是給予動詞,可帶雙賓語,全句的施事是隱含的,N2隻是V的施事。
(2)“把2”表被動,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換成處置式,即“把3”句,而N2是全句的施
(3)否定式不同。“把1”否定“把”字,“把2”否定N2後的動詞,變成主謂謂語句。
帶兩個受事的“把”類句大致相類,歧義格式是:N受1+把(得)+N2+V完成+N受2。N1是全句的受事,N2既可以是動詞“把1(得)”的與事,V完成+N受2的施事,同時也可能是“把2(得)”引出的施事。能變換成雙賓結構的是“把1”,變換成“把3”式則是“把2”。
2、“把1”與“把3”
“把2”引入施事,表示被動;“把3”引入受事,表示處置。同一句式中的“把”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產生歧義。
2.1“把2”與“把3”句歧義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