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英文化視角下動物習語的翻譯(1 / 2)

中英文化視角下動物習語的翻譯

語言研究

作者:馬利捷

摘 要:英語和漢語中,有許多包含動物形象的習語。這些動物習語不僅具有其固有的字麵意思,還傳遞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然而由於東西方文化在地理環境、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麵的巨大差異,東西方人類對同一種動物有著迥異的看法,其聯想的事物也截然不同,因而英漢動物習語各自所蘊涵的文化意義就存在差異。1正確,恰當地翻譯動物習語,譯者需了解其包含的文化背景。除此之外,還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翻譯方法。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動物習語;翻譯方法

作者簡介:馬利捷,女,漢(1986.8.10-),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1

1、文化視角下動物習語的翻譯意義

世界上的國家如此之多,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英漢之間也是如此,其文化也存在著諸多差異,所以動物習語的使用有時也是不同的。因此,對於動物習語的理解應基於其國家文化,充分理解其文化內涵,對於翻譯動物習語是很有必要的。同時,也是避免跨文化交流障礙的有效途徑。

2、動物習語中翻譯的不對等現象

每一種文化都有其自己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方法,它們的思維模式和文化背景是有差異的。所以,同一動物形象的意義可能也是有差異的。一方麵,它們的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卻不同;另一方麵,動物名稱在源語中有豐富的語用意義而在目標語中卻沒有。因此,動物習語的翻譯要基於英漢文化差異,即動物習語文化上的不對等。下麵,簡述幾方麵導致動物習語翻譯不對等的原因。

2.1地理環境差異導致的不對等

不同的社會地理環境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生活經驗產物,同一種動物形象可能在西方人和中國人眼中的認同感是不同的。這種文化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人們處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從而導致看待同一件事物的思維方式或方法不同。

中國主要是一個陸地國家,人民主要從事於農耕勞作,其農耕文化為習語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牛"在農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出現了許多關於"牛"的習語。例如: 牛頭不對馬嘴, 九牛二虎之力,風牛馬不相及,對牛彈琴,多如牛毛等。

英國是一個海洋國家,漁業在該國中扮演著重要的地位,所以產生了許多與"魚"相關的習語。例如: big fish (大亨) cool fish (厚臉皮的人) dull fish (枯燥無味的人)

Fresh fish (新囚犯) loose fish (放蕩的人) shy fish (羞怯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形容一個人固執於一件事情,即使告訴其會導致不良後果,仍不改正時,漢語中會說“像牛一樣倔強”;英語中則說“as stubborn as a donkey”。

2.2風俗習慣差異導致的不對等

風俗習慣是意識文化的反映,風俗習慣的多樣性也為習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許多動物習語都源於風俗習慣。英漢中,風俗習慣的不同體現在多方麵。人類與動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例如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其鍾愛的討厭的動物。

在漢語中,狗被賦予了貶義的情感色彩。有類似於這樣的習語:“狗嘴裏吐不出象牙” “狗眼看人低” “狐朋狗友” “狗仗人勢” 等。 這些足以表明了中國人對於"狗"這一動物的消極情感。而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一種寵物,甚至被視為家庭成員。許多關於狗的習語並沒有貶義色彩,例如:“clever dog”(聰明的小孩)“lucky dog”(幸運兒) “a sea dog”(老練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