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幼兒教育中家長誠信的培養策略
德育研究
作者:尚清 閻偉靜 溫阿莉
摘 要:誠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內容和目標之一,對於幼兒的教育更加應該強調誠信。家庭教育作為一門藝術,是家長一直要認真學習的課程。培養幼兒的誠信美德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對待幼兒要有策略,對待自己也要嚴格。本文關注的是家長誠信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幼兒教育;家長;誠信;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2
人們將誠信定義為“人們在日常行為方麵的誠實和正式交流中的信用”,屬於道德範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期望每個人都講究誠信,在孩子的教育中我們也希望孩子能夠養成講究誠信的良好美德。一些學者的調查研究表明,影響幼兒誠信品質發展水平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家庭規則和家庭誠信教育。如果家長存在誠信缺失的問題,他們會失去幼兒給與的信任,同樣會失去作為家長的信用,家庭規則也將不複存在。所以,本人認為,要想培養幼兒的誠信品德,首先需要培養家長的誠信品德,並講究培養策略。
在家庭教育中,作為教育工作者,作為家長,我們總是要求孩子養成這樣或者那樣的好習慣,殊不知,很多時候,我們會聽到小朋友抱怨父母說話不算數。“父母的思想品格、生活方式、言談舉止、理想情操等,都對孩子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思想品德、人生理想和文明行為。”1我們現在缺乏的是家長的自我認知、自我反省和自我約束。家長要樹立誠信的形象,要做到言而有信,整個家庭才會營造出誠信的好氛圍。如何幫助孩子樹立自身的誠信意識?家長的一言一行、家長的誠信程度起到了關鍵作用。家長應該做到一言九鼎,利用言傳身教給孩子做出示範。
對於幼兒的誠信培養,首先要從家庭教育開始,也要從家長自身開始。家長首先要反思, 思考自身在誠信方麵的做法及堅守的原則,並反思自己是否有不符合誠信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具體而言,家長在幼兒的誠信培養過程中要講究策略,並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尊重幼兒、以誠相待
“幼兒的尊重需要是幼兒健康發展的前提和保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最終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麵的個體差異。”2
現代的父母應當平等地對待孩子,充分體現對孩子的尊重。可以在鼓勵中表現出對孩子的尊重,也可以在道歉中幫孩子建立自尊,有助於培養起孩子對他人尊重的習慣。在和孩子接觸的過程中,要足夠真誠。家長總是認為孩子的年齡小,哄一下就過去了。承諾過的事情不兌現在孩子眼裏就是說謊,說話不算數。家長要真誠地對待孩子,就像對待成年人一樣。
二、以身作則、注重誠信
按照朱蓓蕾和李洪曾的研究,影響幼兒家庭誠信教育的因素中,居首位的是家庭成員誠信,一般趨勢是家庭成員自身愈講誠信,家庭誠信教育愈強。因而作為家長,首先自身要講究誠信,才能在家庭中構建誠信的環境。父母教育方式,指的是父母在對於子女實施教育和撫養的日常生活活動中所通常運用的方法和形式,是其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綜合體現。3父母的教育方式關乎孩子的未來。關鴻羽談到過這樣一段對話。過年了,孩子的爸媽要給孩子的爺爺買禮物。爸爸說:“老頭兒愛喝酒,咱們買兩瓶五糧液吧?”媽媽說:“猴貴的,咱們還是買二鍋頭吧!”爸爸說:“大過年的送二鍋頭多讓人笑話呀!”媽媽說:“你不會把二鍋頭倒到五糧液瓶子裏送去!”孩子在一旁說:“我告訴爺爺去,你騙爺爺!”媽媽把孩子摟過來說:“省下來的錢我都給你買玩具行不行?”孩子說:“行! 行!”4可想而知,這樣的教育方式的後果。這種做法不僅體現了父母的誠信缺失,同時會對孩子帶來負麵影響,孩子有可能會做出一模一樣的舉動,這之後再去懲罰或修正則為時已晚。
三、製定規範、賞罰分明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父母在培養孩子誠信意識時,光靠講道理是行不通的。由於幼兒年齡的限製,自我控製和約束力較差,需要製定一定的規則來嚴格規範。可以給幼兒製定“應該、不應該”的規則,比如不應該隨便拿別人的東西、不應該對別人撒謊、自己答應的事情應該做到、做不到的時候應該向別人道歉等等。讓孩子形成誠實、守信的意識,並用這種規範來要求自己,逐漸成為一種自覺的習慣。
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幼兒年齡偏小,但依然要堅持賞罰分明。“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孩子有了過錯,當他如實向父母坦白,父母一方麵要批評孩子犯錯誤,讓孩子明辨是非;另一方麵,父母對孩子勇於承認錯誤的行為要給與表揚和鼓勵,這種表揚可以鞏固孩子對說老實話的美德。”5批評之後要對幼兒進行一定程度的懲罰,這樣可以起到懲戒作用,以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但是,懲罰措施要講究策略。要采用犯錯誤者自身能夠接受的懲罰方式,或讓幼兒自己選擇願意接受的方式。也可以多列出幾種懲罰方式,讓幼兒自己選擇。這些懲罰方式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不能傷害幼兒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