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略論楚地巫文化地域個性之消亡與變遷(1 / 2)

略論楚地巫文化地域個性之消亡與變遷

文史在線

作者:劉海濤

摘 要:楚巫文化極有特色,影響也很大。本文試圖從楚巫文化地域性的消亡與變遷的角度,對楚巫文化做一些個人闡釋,為學界進一步探討提供一點兒幫助。

關鍵詞:楚地;巫文化;地域性

作者簡介:劉海濤(1987-),漢族,籍貫:河南省信陽市,現就讀於浙江師範大學(金華市)人文學院古代文學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域文學。

[中圖分類號]:K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4--02

一、先秦時期巫文化在楚地的盛行

楚地巫風之盛行,頗見於曆史記載。如《呂氏春秋·異寶》篇記載:“楚人信鬼。”1《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雲“嫉濁世之政,亡國之君亂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祀祥。”2楚辭中於巫文化相關的記載更可謂俯恰皆是,信鬼好巫之風,是楚文化區別於先秦其他地區文化的重要特征。

楚巫文化頗中的祭祀中的降神和招魂等,是其非常突出的一個特色。降神是楚巫的重要職責之一,《國語·楚語》說:“如是則神明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3招魂是楚巫的另一個重要職責。屈原所作的《國殤》就是為了那些死去的戰士招魂而作的。“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說明楚人是篤信魂魄是存在的。而另一篇楚辭《招魂》裏麵反複喊著“魂兮歸來”,更是這種習俗在文學作品中的反映。楚巫文化的另一個特點,則是楚人以東皇太一為自己的最高神。東皇太一是《九歌》中最高的天神,而《東皇太一》是屈原對“東皇太一”的頌歌,是“屈賦”中,最為隆重、莊肅的一篇。其詩自始至終隻是對祭禮儀式和祭神場麵的描述。“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吉祥日子好時光,恭恭敬敬祭上皇,可見儀式的隆重。

總之,可以這樣說,楚人尊巫信巫的這種傳統,決定了巫文化在楚地的主流的,公開的這種地位,包括屈原在內的一些大臣都和巫有密切的聯係,甚至本來就執掌巫職,這和後來人們一提到巫就想起巫婆等不好的人和事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

二、秦朝時期楚巫文化的存在情況及其表現

楚地文學所以有著異於中原文化的獨特個性,與當時群雄割據的政治環境是分不開的。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采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這固然有利於加強國家的統一,但他所采取的措施,也使得相關國家的地域文化個性受到損害,其對楚地的政策尤為矯枉過正。秦朝采取“匡飭異俗”的高壓政策。據《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書》雲“去其邪僻,除其惡俗。法律未足,民多詐巧,故後有間令下者。凡法律令者,以教導民,去其淫僻,除其惡俗,而使之之於為善也。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鄉俗淫泆之民不止,是即廢主之明法也,而長邪僻淫泆之民,甚害於邦,不便於民。”這是一篇秦南郡太守發布的公告,日本學者工滕元男認為:“就語書的內容來看,其基調反映了秦統一六國實行集權統治的強烈意誌,為此,要徹底清楚各地在原有價值體係上存在的風俗習慣,全麵實行秦的法律。”4南郡是楚國故地,其太守發出的這一道禁令有相當強的針對楚國文化的意圖在,“除其惡俗”中的惡俗,便似是指楚巫文化。

但終秦一代,都未能完全終止楚巫文化的地域特性。秦始皇本人就相當的迷信巫士,他不止一次派人給他采長生不老藥,這很可能是受了楚巫“降神”說的蠱惑和影響。他還相信,可以通過巫祝,移過於下。秦末流傳於當時的“東南有天子氣”的說法是楚巫文化盛行於秦朝的一個表現,陳勝吳廣籌備起義時也有楚巫的色彩。

在秦朝統治的時期,楚巫文化在楚地的影響仍然是存在的。當然楚巫文化的表現形式,是有所改變的,但是他絕對沒有消失。隨著漢朝統治的來臨,楚巫文化漸漸走向了全國,而這也使得它的地域性開始漸漸消失——它不再僅僅屬於楚國人了。

三、漢朝時期楚地文化地域性的真正消失及其表現

漢初最高統治者本是楚人,他們在施政的時候,肯定會受自己故國傳統的影響,尤其是有關祭祀的這個方麵,漢朝在相當程度上沿襲了楚巫的祭祀係統。文景時,孝文帝本人並不極端迷信。《史記》本紀雲文帝曾經專門下詔廢除當時通行的“祕祝移過於下”的政策。但這主要是從政治方麵考慮,並非他不信。在朝廷大臣平定諸呂之亂後欲歡迎當時任代王的文帝時,他心懷疑懼,因占卜得“大橫吉兆”才決策入都。到景帝時,巫文化在中央王朝的影響漸大,但這時楚巫文化還沒有盛行到極致。

武帝時期,是楚巫文化盛行全國的一段時期,故而它的地域性就被泯滅掉了。漢武帝本人極其迷信。本紀載“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上有所好,下必盛焉。武帝時期發生了許多與巫有關的事件,這些事件對當時的曆史甚至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遠遠超越了楚地範圍,但這些有關巫的事件中,相當程度上表現了楚地的色彩。如武帝的皇後阿嬌便是因為作巫而被廢,據《漢書·外戚傳第六十七上》載:“元光五年,上遂窮治之,女子楚服等坐為皇後巫蠱祠祭祝詛,大逆無道,相連及誅者三百餘人,楚服梟首於市。使有司賜皇後策曰:‘皇後失序,惑於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璽綬,罷退居長門宮。’”5我們知道,阿嬌被廢並非完全是因為作巫,但這個是觸發點應該所載不虛。阿嬌希望通過作巫來爭寵,可見當時人們對巫的迷信。其被廢之緣由,是為“巫蠱祠祭祝詛”,而這個理由可以成立,說明人們基本是認可巫蠱是可以傷害到人的。則可知巫在漢朝影響力之大。這後來的“巫蠱之亂”所涉及的範圍及影響,更廣更深。“巫蠱之亂”牽扯之人極其之多,包括太子皇後等,據說有數萬之眾。由“巫蠱之亂”更加可以看出人們對巫蠱的迷信。人們普遍相信巫蠱能夠傷害到人,而一些人也通過誣陷別人作巫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當時,方士和各類神巫多聚集在京師長安,大都是以左道旁門的奇幻邪術迷惑眾人,無所不為。一些女巫來於宮中,教宮中美人躲避災難的辦法,在每間屋裏都埋上木頭人,進行祭祀。因相互妒忌爭吵時,就輪番告發對方詛咒皇上、大逆不道。這種行為雖然會被鎮壓,但這也從側麵上反映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卷入到了巫的世界中。而“巫蠱之亂”,正是這種介入達到了頂峰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