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電視劇“啃老”現象根由及弊端
影視文學
作者:葉彤
摘 要:我國是當今世界上名副其實的電視劇生產大國,年生產量早已突破一萬部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進入市場導向階段,至今三十多年間,電視劇的製作已得到高速發展並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關鍵詞: 電視劇;“啃老”;現象
[中圖分類號]:I207.3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2
一部電視劇的運作,劇本是開始的關鍵,我國目前的劇本運作方式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從現有的劇本中進行挑選和修改,二是從無到有進行劇本的策劃與創作。兩種運作方式都不乏成功的例子,例如:1999年轟動一時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就是依據小說及電影劇本進行修改創作,獲得了成功;而基本同時期的《還珠格格》則是瓊瑤的原創之作,兩種劇本運作方式各有利弊,前者的創作約束力較強,但具有先天的觀眾基礎,故往往風險亦小;而後者的自由空間大,資本投入相對較高,因此風險也大,但實踐證明:風險與機遇往往是並存的。
而近年來,電視劇市場突顯出劇本運行方式“一邊倒”的局麵,甚至出現了“啃老”的趨勢,且因“啃老”導致題材撞車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從國家廣電總局發布的統計資料中可以發現:過去的兩年中,電視劇市場上湧現了三代楊家將、兩位李小龍、三個封神榜、兩位白娘子……足見“啃老”風氣之盛 ;四大名著更是“啃老”的重點對象,《西遊記》的翻拍還出現了浙版和張紀中版兩個版本;為了區別李少紅版的《紅樓夢》,李平導演更是將《紅樓夢》更名為《黛玉傳》,而實際上也是對《紅樓夢》的翻拍……電視劇“啃老”現象儼然成為了我國當下電視劇市場的時代特色。
一、電視劇“啃老”現象概述
電視劇產業發展至今,將部分優秀題材、優秀情節的電視劇被重新搬上熒幕具有“一箭雙雕”之效,既可以讓觀眾重溫經典、帶動懷舊情緒,又可以豐富電視劇市場,但是“啃老”也要講求方法及適度原則,力求“啃骨加肉”,而摒棄單純地“啃骨加料”。
所謂“啃骨加肉”,即在老版的原有骨架上擴充情節和人物,強化細節的處理,以老電影翻拍成的電視劇為代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所拍攝的一批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題材的電影,成為了自2003年以來的“啃老”主體,《鐵道遊擊隊》、《野火春風鬥古城》、《林海雪原》、《小兵張嘎》、《冰山上的來客》等等都被翻拍成了二十到三十集不等的電視劇,此類“啃老”基本上沿用了主要人物以及故事的主要線索,同時也引進了現代編劇的技巧,增加了次要人物及其必要的情節,使得故事豐富並拉長,構成了電視劇,彌補了過去黑白電影觀賞性不足的缺陷,不僅勾起了老影迷的回憶,同時吸引了當下的年輕觀眾。在“啃老”的同時合理地融入現代元素,可以有效地延長一部電視劇的生命,但務必要注意其合理性,“加肉”要適度。
而所謂“啃老加料”,即在繼承老版的基礎上,為迎合當下的審美主流或刻意突出差異性而加入的“非合理性”創新。當下觀眾對電視劇的欣賞要求不僅僅局限在劇情本身,對人物、畫麵的唯美度亦有要求,“加料”的“啃老”方式往往表現為依靠“加料”以求符合觀眾“重口味”的審美需要,而忽略了老版的原汁原味。比如新版《紅樓夢》、《新還珠格格》的拍攝,本都是帥哥美女彙集的歌頌純潔愛情的電視劇,無論是賈寶玉與林黛玉的精神戀愛,還是小燕子與五阿哥“歡喜冤家”式的結合,都摒棄了世俗的眼光與門第的束縛,表現出了“愛情”的靈魂,而新版的翻拍,華麗的服裝、道具足以滿足觀眾的視覺審美需要,使得女演員衣著的大膽的表現方式有“畫蛇添足”之感。《新還珠格格》中,特別增加了欣榮格格“色誘”五阿哥同房的情節,在整個故事線索中此情節並非“不合理”,卻也不重要,女演員大膽的表現除了要表揚其敬業精神之外,多是為了迎合觀眾“重口味”的需要,但不得不說較之原版實在是少了清新之感。
電視劇“啃老”作為一種藝術現象,既是對原著的弘揚,更是藝術再創造。電視劇創作其實也是一種社會行為,而文藝創作又不同於一般的社會行為,“作家、藝術家的文藝創作活動是在一定社會審美意識支配下進行藝術形象創造的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電視劇“啃老”現象並非是電視劇創作的倒退,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出時代的進步,但是一定要注意方法,才能使經典電視劇擁有不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