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文拒賄讚(1 / 1)

我國古代的一些清廉正直之士,除懸物拒賄外,還有懸文拒賄的。《清人逸事》卷五載有一篇拒賄的檄文,就是專門對送禮、行賄進行聲討的。其文曰:“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分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儻(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這是張清恪任督撫時所作,可謂義正辭嚴,正氣凜然,實在令人欽佩!據說此文張貼後,便成“金繩鐵矩”,一時送禮、行賄之風大減,時人傳為美談。

如今,時代變了,可是送禮、行賄的醜行不僅沒有絕種,而且似乎還有發展趨勢。“不送禮、行賄,辦不成事”,倒成了“金繩鐵矩”。現在有的人送禮,禮物越來越重,一瓶酒、一條煙、一盒糕點,已為人所不齒,高檔商品、進口貨,還可馬虎,行賄金額越來越升級,動輒數以千計,萬計。其送禮、行賄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暮夜金”、“袖金”、“懷金”者有之;把重金藏在器物之中者,亦有之。有個笑話:某人為了給兒子找到工作,把1000元人民幣放在一盒點心裏,收禮者不屑一顧,就順手送給了親戚,結果鬧出了一出說不清、判不明的醜劇。這些腐敗現象,給國家政治生活、黨風和整個社會風氣,都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引起了人們普遍的關注和焦慮。

大江東去,泥沙俱下。在當前深化改革的洪流中,要製止送禮、行賄的不正之風,領導上發指示、作報告,教育幹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要為政清廉,節財愛民,共建“四化”,是十分必要的。與此同時,也無妨學習一點張清恪的精神,根據具體情況,把拒送禮、行賄的道理和決心形成文字,“懸文”於眾,便於群眾監督,使那些送禮、行賄的人,無計可施,無隙可乘,想必會收到良好的效果。誰若不信,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