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某縣一個機關單位,為了請求上級能夠給他們多撥點事業經費,打了幾次報告,結果都石沉大海,杳無消息。無奈,隻好奉送上為數可觀的好煙、好酒和名貴土特產,其作用呢?當然是不言而喻了。這種不正之風,人們看到眼裏,聽在耳裏,無不喟然長歎,如此蔓延滋長,於國於民的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千裏送鵝毛,禮輕仁義重。”送禮,本來是人們表示互相尊重或友誼的一種方式,也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淳美風尚。當年魯迅先生送別日本友人增田涉時,曾寫下“卻折垂柳送歸客,心隨東棹華年憶”的詩句,一枝普通的楊樹枝,成了崇高友誼的極好象征。可是曾幾何時,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有不少人卻把送禮的本來意義被完全玷汙了。把送禮當做“敲後門”的磚頭,拉關係的帶子,獻媚取寵的法寶。送禮者心不跳,臉不紅,收禮者心安理得,沾沾自喜。特別令人憎惡的是,還把禮品的多少厚薄,視為把事情能否辦得成的砝碼,多厚者,遇事則迎刃而解,一帆風順;少薄者,遇事不是被推諉、“踢皮球”,就是還要研究研究(煙酒煙酒),以至於化為海市蜃樓,不了了之,空悲切。如此這般,致使禮品“哄抬行市”,愈演愈烈,一條煙、一瓶酒、一盒點心,不僅看不在眼裏,還貽笑大方,為人所不齒,隻有高檔商品,才能填其欲壑。殊不知在這種腐朽思想和庸俗行為的背後,黨性原則不見了,政策法令不見了,敗壞了黨風,汙染了社會風氣,這難道還能夠再聽之任之,不需要堅決糾正嗎?
糾正此風,辦法何在?不妨試舉兩典:
明朝於謙居官清廉剛直,群臣官僚每逢朝會必須獻金納賄,而於謙卻“空囊以入”,別人問他時,他舉袖一笑:“帶有清風。”有的人勸他:你不懷金,總也該帶點地方上的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以送人情呀!他做詩答曰:“手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對送禮者來說,很應該學點於謙的“清風兩袖”精神。東漢時,有個官員給南陽太守羊續送了一條鮮魚,羊續很為生氣,他把魚掛在屋簷下示眾,從此再沒有人敢來送禮了。說實在話,送禮之風其所以刹不住,其根源還在於受禮者。試想:受禮者人人都來做個“懸魚太守”,不見利忘義,不收非分之禮,那麼,有誰還敢或自輕自賤送禮呢?更何況有的人為了送厚禮,債台高築,甚至貪汙盜竊,殺人越貨,走上犯罪的深淵。總之,封建社會的於謙、羊續尚且如此,我們共產黨人難道還不能躬身做到嗎?隻要我們做到送禮者不送、受禮者不受,真正樹立起一種正常的良好的黨風和社會風尚,保證“四化”建設的順利發展,有誰能不拍手稱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