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與後門(1 / 1)

“走後門”的劣風,並非現在人的發明創造,而是在我國曆史上早已有之。北宋哲宗趙煦死後,徽宗趙佶繼位,重用蔡京為相。蔡京手握大權,想方設法排斥和貶謫元(哲宗年號)的舊官吏,還規定其子女不得做官和入京城。有一次,朝廷設宴,一個大官傳判各寺時,有個和尚要離京出遊,經檢查他的戒諜(舊時官府發給和尚、尼姑的證明身份的文件),是元年間的文件,立即令其還俗;一個道士遺失度諜(同戒諜)要求補發,一問是元年間出家的,便剝下道袍複為老百姓。正在這時,一個屬官哈腰上前,低聲說:“今國庫發下俸錢一千貫,皆為元錢文,應該如何處理?”這個大官眉頭一皺,略思片刻,悄悄說:“那就走後門,從後門搬進吧。”從此以後,人們把辦事情時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的行為,稱為“走後門”。

走“後門”的不良風氣,曆來都是為人們所深惡痛絕的,但時至今日,仍有增無減。是不是大家都喜歡走“後門”呢?不是的。仔細想一想,不少走“後門”的人,也自有一番難言的苦衷。這裏,不禁使人聯想到《紅樓夢》中,劉姥姥一進榮國府的情景:劉姥姥為了討些“好處”,興衝衝來到“榮府大門石獅子前,隻見簇簇轎馬”,便不敢進去。然後劉姥姥又“蹭到角門前,隻見幾個挺胸疊肚,指手畫腳的人,說東談西呢”,根本沒人理睬她。後來在別人的指點下,才不得不“繞到後門上,隻見門前歇著些生意擔子,也有賣吃的,也有賣玩耍物件的,鬧吵吵二三十個小孩子在那裏廝鬧”,光景果然與前門大不一樣,她這才壯著膽子進去了。由此可見,要想走前門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回想起延安時期和上世紀年代,黨和政府的各級機關的“前門”總是敞開著的,人們出出進進,辦起事來無拘無束,親如一家,有誰還能想到有什麼“後門”呢?十分遺憾的是,如今的“前門”卻不那麼暢通了,變得“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煞似榮國府前門那樣的森嚴威武,使人可望而不可進。如此,要想辦成一件事,頗為熬煎,甚至難於上青天。這樣,隻好想方設法,尋情鑽眼,拿上厚禮、重金,繞到“後門”。看起來事情倒也辦了,殊不知在“後門”裏,往往不講黨性講人情,不講原則講關係,甚或一些違法亂紀的勾當也幹了出來,嚴重損壞了黨在群眾中的形象,汙染了社會風氣。何以堵塞“後門”?筆者以為最根本的辦法,莫過於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廣開“前門”,打掉“官衙門”作風,增強各項工作的透明度,一切從黨和國家的政策法令出發,應該辦的事,不管是今日的“劉姥姥”,還是“達官貴人”,就不折不扣地辦,一視同仁。隻要真正做到了“門好進,臉好看,事好辦”,誰還願意自輕自賤,繞到“後門”去呢?更何況,今日走“後門”,遠非劉姥姥那樣帶點瓜果、蔬菜之類的土特產所能奏效,而是要大大破費一番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