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看過電影《柳毅傳書》的人,大都會記得,柳毅是個正直忠厚的少年,他幫助東海龍王的女兒離開了受丈夫折磨的涇河,得到了自由。龍王為了報答柳毅的恩情,要把女兒許配給柳毅,柳毅卻鏗鏘有力地說:“施恩圖報非君子。”這句話是很耐人尋味的,難忘的。
我國古代戰國時候,齊國有一個名士魯仲連,當秦國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時,魏國不敢派兵去救援趙國,反而派了一個名叫新垣衍的將軍,去勸說趙國投降秦國。魯仲連聞知此事,便主動去見新垣衍進行勸阻。為此,趙國的平原君非常感激魯仲連,三次要封他以爵位,他都婉言謝絕了。後來,平原君設宴招待魯仲連,並以千金為贈,魯仲連不但不接受,還激昂地說:“為人排患、釋難、解紛,而收受金錢者,乃是商人的買賣行為。”說罷,揚長而去。這種樂於助人而不圖官、不圖利的故事,曆來被人們傳為美談。
“為人排患、釋難、解紛”的可貴精神,是我們民族傳統的優良美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風格和事跡,今天到處譜寫著一曲曲動人的樂章。但也應該看到,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有些人卻把“為人排患、釋難、解紛”,當做“商人的買賣行為”、牟取私利的良機,我投你以“桃”,你必須報我以“李”,動不動就要求別人“報恩”,甚至乘人之危索要金錢或高檔商品。更有甚者,少數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為別人辦了一件理應辦的事,就以“恩人”自居,勒索敲詐別人給自己“進貢”,以填欲壑。對這種不正之風,大家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但是,如果隻是忿忿然,不揭發,不抵製,聽之任之,它將像病菌一樣蔓延滋生,腐蝕人們的靈魂,汙染社會風氣。
在封建社會裏,古人尚且能夠助人為樂,“施恩”而不圖報,那麼,在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對那些唯利是圖、“施恩圖報”的“商人”,難道不應該猛擊一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