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說趙太後》讀後(1 / 1)

最近,一位同誌談到思想工作時,抱怨地說:“實在難做得很呀!你磨破嘴皮子說上半天,可他的道理比你還多,思想問題老解決不了,依然我行我素,有什麼辦法呢?”

如何才能夠把思想工作做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呢?《戰國策》中的《觸讋說趙太後》卻給了我們很有益的啟示。趙太後執政時期,秦國派兵圍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雖然答應救趙,但要求把趙太後的幼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為人質,才肯出兵。趙太後十分溺愛自己的小兒子,不僅執意不肯,而且對諸大臣的強諫大發雷霆,嗬斥道:“有複言令長安君為人質者,老婦必唾其麵。”後來,經過左師觸讋的一番勸說,使趙太後心悅誠服,高興地說:“諾,恣君之所使之。”樂意派遣長安君到齊國作為人質。觸讋勸說趙太後的“靈丹妙藥”在哪裏?且看:觸讋見了趙太後,不是板著一副憂國憂民的麵孔,講一番空空洞洞愛國的大道理,而是以敘家常的方式,首先從關心趙太後的飲食起居、冷暖健康說起,使趙太後消除怒氣,願意心平氣和地交談;繼而又請趙太後為他的兒子謀個一官半職,還表達了“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希望在自己沒有死以前,把兒子的事托囑給趙太後,說明自己和太後一樣愛子心切,關心子女的前途,深深打動了太後,太後頓時麵呈喜色,笑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從而與太後溝通了思想、情感,使趙太後容易接受諫言;然後,再委婉地向太後提出要為子女“計久長”,才是真正愛子的道理。否則,“位尊而無功,俸厚而無勞”,“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豈不是貽害了長安君的前途,哪裏還談得上愛呢?就這樣,觸讋從閑談入手,步步深入趙太後的心裏,由近及遠,情理交融,情通理達,終於說服了趙太後。

人心都是肉長的,無情未必真豪傑,為什麼有些人的思想問題“刀槍不入”呢?很重要的是有一堵不通情的牆擋住了真理,使真理達不到對方的心裏。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做人的思想工作時,就應有真摯的感情,人心換人心,切不可擺出一副教訓人的架勢,居高臨下,企圖以權壓人,以力服人,對方思想不通,還埋怨人家什麼“榆木疙瘩腦筋”、“死落後”雲雲。理,當然要講,但不是“空對空”的大道理,也不是人雲亦雲的“老道理”,而是要從對方的思想實際出發,把講道理和解決問題密切地結合起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必然水到渠成,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何患思想工作難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