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題何妨小做(1 / 1)

現在有些文件寫得越來越長,動輒洋洋萬餘言。盡管筆底生花,妙句驚人,然而常常使人看得頭昏眼花,半天對其精神實質還不能“登堂入室”,得其要領,令人“望文興歎”。有的同誌說他一見長文件,就頭痛,隻好看看“標題”或有關部分,就算完成了任務。那麼,大題能不能小做呢?能。且看:

《三國誌·孫權傳》中,附有赤壁之戰前曹操給孫權下的戰書:“近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重,與將軍會獵於吳。”這關係到兩國打仗的事,題目可謂大矣,但做起來卻像今天的一封電報,言簡意賅:什麼我是奉了皇帝的命令討伐有罪的人呀,軍旗南下,劉琮乖乖投降了呀,你也應該走劉琮的路呀,要不然,那就……他偏不說“砸爛你的狗頭”,而是用了一句漂亮的言辭,我訓練了八十萬水軍,想和你打獵玩玩兒,更妙的是地址就在東吳。真是“五味俱全”,氣勢咄咄逼人。

姚雪垠著的曆史長篇小說《李自成》中,寫到張獻忠要反出穀城時,令舉人王秉真在門前照壁上寫個“造反聲明”。王秉真頗費苦心一口氣寫了267個字,“還有十幾句沒寫完”。這時,張獻忠走過來聽王秉真念了後,十分生氣地說:“我看,甭寫那麼多啦。你給我直截了當地寫吧:‘官逼我反,不得不反。國家之官壞國家之事,可恨,可恨!獻忠雖欲不反,豈可得乎?’就這麼寫出來算啦。”僅僅31個字,就把張獻忠要造反的理由、疾惡如仇的情緒和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盤托了出來。

由此可見,大題小作,大題精做,是會受到人們歡迎的,也符合客觀實際。在今天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生活節奏愈來愈快,時間和精力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珍貴的。這樣就要求一些“舉人”、“秀才”寫東西時更應惜墨如金,堅決摒棄那些人雲亦雲的空話、套話、廢話,短些,再短些。清末有個秀才寫了一篇長文章,自以為得意,拿去給朋友欣賞。朋友看了後在文末加了兩句批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前句暗指“不知所雲”,後句暗指“越看越遠”。這個故事應引以為戒……

當然,對長文件,也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一概加以排斥,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分析。若為短而苟簡,削足適履,那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