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晚上,暑熱未消,房子裏悶熱得令人發慌。我們同院住的幾個同誌,坐在院子裏的一棵大梧桐樹下納涼,一邊手中不停地搖著扇子,一邊漫無邊際地談論著。當話題扯到解放思想、開動機器、獨立思考時,王老講了個笑話:

很早以前,有兩個人,一個叫張三,一個叫李四,一天,他們兩人坐在牆根底下拉閑話,忽然,張三驚叫一聲:“牆上有個蛇!”,李四亦煞有其事,隨即應聲道:“我聽得呲溜一聲!”

張三:“啊呀!長得怕死人。”

李四:“長得跟井繩差不多。”

張三:“從牆上摔下來啦。”

李四:“我聽啪的一聲。”

張三:“摔死啦。”

李四:“我聞著臭臭的。”

張三:“哈哈,原來就沒有蛇。”

李四:“嘻嘻,我就知道你愛和我開玩笑。”

張三:“你怎麼沒長腦袋?”

李四:“不是在你脖項上長著嘛!”

這個笑話剛一講完,其他幾個同誌都轟然地笑了,而我卻沒有笑,心像被什麼東西狠狠刺痛了一下。“似曾相識燕歸來”。不是嗎?今日的李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是也不鮮見嗎?逢人察言觀色,順情說好話,遇事看風使舵,八麵玲瓏,把事情搞糟,還裝出一副“受騙”的樣子,把責任推得一幹二淨。嗚呼,悲哉!

人鏡篇

四知

《後漢書·楊震傳》:楊震為青州刺史,他舉薦王密做昌邑縣令。一天深夜,王密懷金十斤去謁見楊震。楊震見了生氣地說:“我推薦你是因為你有才。故人知君,君何以不知故人也?”王密說:“深夜是沒有人會知道的。”楊震慍怒說:“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羞愧而出。

金繩鐵矩

《清人逸事》卷五載有一篇檄文,專門對送禮行賄的醜行大加聲討,題為:《禁止饋送檄》,是張清恪任督撫時所作,可謂義正辭嚴:“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儻(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據說此檄一出,便成“金繩鐵矩”,行賄之風大大減少了。

痛斥貲郎

清朝乾隆年間,某貲郎(皇帝的侍衛),一天夜深人靜,悄悄到宰相劉統勳家叩門,劉統勳心裏明白,一定是來送禮的,拒不接見。第二天清早,劉統勳盥洗一畢,就把某貲郎叫到政事堂,當眾責斥說:“昏夜叩門,賢者不為,你有什麼要說的話,可在眾人麵前公開說說,即使是老夫失節之處,你也可以當麵指責。”這個貲郎漲紅著臉,半天說不出一句話,隻好灰溜溜地走了。

楹聯拒賄

清代無錫有一位官員叫武承謨,他剛上任的那天,就親自寫了一副楹聯,掛在官府的照壁上。其楹聯是:“罔違天,罔咈民,真正公平,心斯無怍;不容情,不受賄,招搖撞騙,法所必嚴。”過往行人,爭相觀看,讚歎不已。從此,“平日紳之出入縣庭者(鑽營之輩)皆悚息危懼”,再不敢輕舉妄動了。

杜甫退禮

公元764年,杜甫在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嚴武身邊當參謀。當時有人送給他一條十分珍貴的毛毯“織成褥”。但杜甫從來厭惡借權勢把生活搞得過分奢侈,所以斷然拒絕收這樣貴重的贈禮,他說:

“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貺情。”

錦鯨卷還客,始覺心和平。

“振我粗席塵,愧客茹藜羹。”

他把毛毯還給了客人,心裏才覺得實在、平靜。然後他把自己的粗席打掃幹淨,讓客人一起坐下嚐嚐灰灰萊做成的湯。客人既敬佩,又慚愧不已。

覆篚如初

明嘉靖年間,鄭曉主管選拔文官事宜。一次,有個想打通關節的小官送給鄭曉一小篚茶葉,並再三央求鄭曉賞臉,鄭曉迫不得已,隻好命夫人收下。正當鄭曉和客人談敘時,夫人發現茶葉裏藏著黃金,十分生氣,“麵頸發赤,亟擊柝”,忙把鄭曉叫到後屋。鄭曉見了毫不動聲色,“覆篚如初”,照原來的樣子,拎著小筐鄭重地對客人說:“我剛才以為家裏缺茶葉,所以隻好收下,適才問過夫人,家裏尚有餘茶,因此你的茶葉還是原物歸主吧!”送禮的客人見鄭曉態度嚴肅,目光逼人,已知露了“馬腳”,臉紅耳赤地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