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報》2006年8月9日報導,宜君縣在鄉鎮黨委換屆之際,為防止部分幹部跑官要官,防止個別領導幹部說情當“說客”,縣委書記熊暉同誌在休息室大門和自家小門張貼“告示”,標題是《敬告來訪者》,告誡跑官要官者,別來找我。全文如下:
本處係本人休息之地,凡屬於幹部個人職務調整等事宜,一般不予接洽,敬請諒解。有上述事宜的來訪者,按以下辦法處理:
一、凡推薦或自薦要求變動職務者,一律到縣委組織部向部領導麵談,並填寫《幹部推薦表》。
二、凡攜帶財物的來訪者,請自行帶回,否則一律取消請托人及本人考查資格。
縣級領導推薦幹部,也應先填寫好《幹部推薦表》,方可接洽。
以上警告望周知。
縣委書記熊暉
二六年七月二十四日“告示”張貼後,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跑官要官者少了,上門的“說客”少了,幹部和群眾無不嘖嘖叫好。在我國古代的一些清廉正直之士,就采用懸文“告示”的辦法,防止行賄送禮的歪風。《清人逸事》載有一篇檄文,專門對行賄送禮者大加聲討。題為《禁止饋送檄》:“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儻(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檄文一貼出,便成“金繩鐵矩”,一時行賄送禮之風大減,時人傳為美談。由此可見,這種懸文“告示”,對防止行賄送禮,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
大江東去,泥沙俱下,在改革開放的洪流中,行賄送禮的醜事,不但沒有刹住,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一些人為了達到個人不可告人的目的,使盡渾身解數,向一些領導幹部行賄送禮,使他們在金錢、重禮、美女的誘惑下,利欲熏心,見利忘義,喪失立場,不顧黨紀國法,權錢交易,嚴重損害了黨在群眾中的形象,也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嚴重損失,國人對此腐敗現象,無不痛心疾首,深惡痛絕,且為黨和國家的存亡擔憂。《荀子·勸學》:“物必先腐也,而後生蟲之。”蘇軾《範增論》:“肉腐生蟲,枯魚生蠹。”要徹底刹住行賄送禮的歪風邪氣,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在思想上、世界觀上,築起一道防行賄送禮的鐵門檻,人人嚴格自律,個個風清氣正,大家都真正把自己管好,身正不怕影子斜,做到“籬笆紮得牢,不怕野狗進”。這樣一來,行賄送禮之徒,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空悲切”,豈不大快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