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曆史上,凡處在內憂外患、國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總有不少慷慨悲歌之士,把一腔赤誠報國之壯誌,寫入詩詞。如嶽飛的“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辛稼軒“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陸放翁的“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鏗有聲”等,壯懷激烈,為千古絕唱。這些作者都是流芳百世的須眉男子,但是婦女中也不乏其人。讀了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秋瑾文學論稿》,方知秋瑾就是一位巾幗英雄偉大作家的典型代表,她那引吭高歌的反帝愛國的壯麗詩篇,讀來鏗然有聲,震撼心弦,不由令人拍案,肅然起敬。
“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原戰未休;漆室空懷憂國恨,難將巾幗易兜鍪。”這是秋瑾早期的作品。時值清廷腐敗,列強入侵之秋,這種憂國憂民的心緒已經溢於言表。秋瑾少小讀書時,就是一位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她對於千百年來的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陋俗,深惡痛絕,在《題芝龕記》中寫道:“肉食朝臣盡素餐,精忠報國賴紅顏。壯哉奇女談軍事,鼎足當年花木蘭。”詩人通過“朝臣”與“紅顏”的鮮明對比,對重男輕女的封建傳統思想提出了挑戰。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後,她決心東渡日本,尋求救國強兵的道路。當她坐在東渡的輪船上,麵對洶湧翻騰的茫茫大海,心潮起伏,一方麵思念著災難深重的祖國,“幾番回首京華望,亡國悲歌淚涕多”;另一方麵她矢誌投入救國戰鬥的新生活,“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她倚船撫劍高歌:“漫雲女子不英雄,萬裏乘風獨向東。思詩一帆海空闊,夢魂三島月玲瓏。銅駝已陷悲回首,汗馬終慚未有功。如許傷心國家恨,哪堪客裏度春風。”這首詩豪爽雄健,清新瑰麗,一位英姿颯爽、劍欲出鞘的巾幗英雄形象活脫脫呈現在人們眼前。秋瑾在日本加入光複會和同盟會後,她的反帝愛國思想更強烈、更明朗。《鷓鴣天》詞雲:“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嗟險阻,歎飄零,關山萬裏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雄,夜夜龍泉壁上鳴。”悲壯激烈,氣貫長虹。“夜夜龍泉壁上鳴”與“孤劍床頭鏗有聲”,異曲同工,當之無愧。秋瑾從日本回國後,目睹帝國主義紛紛瓜分中國,山河破碎,民生倒懸,悲憤異常。為了挽救國家的垂危,她甘願赴湯蹈火,不惜犧牲青春生命,憤然揮筆寫道:“萬裏乘風去複來,隻身東海挾春雷。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山河付劫灰。濁酒不消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這是多麼勇敢和高昂的反帝愛國的戰歌啊,堪稱中華民族之精英!秋瑾在浙江秘密組織反清武裝暴動,1907年夏事泄,友人勸她離開紹興,去到上海躲一躲,她義無反顧地說:“我怕就不會出來革命,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如滿奴將我綁赴斷頭台,革命成功至少可以提早五年。犧牲我一人,可以減少千百人犧牲,不是我革命失敗,而是我革命成功。我決不離開紹興……”“‘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她用佛教中的兩句話表明了自己“粉身碎骨尋常事,但願犧牲保國家”的誓言。結果被捕就義,年僅3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