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電話大王TCL (2)(1 / 3)

馮小剛在電影《手機》中為我們生動再現過排隊打“搖把子”電話的場景。1969年,13歲的嚴守一騎著自行車帶著表嫂去鎮上的郵局打電話。麵對擁擠的打電話隊伍,管電話的老大爺說:“就算我不下班,它累了半天也該歇會兒了。”可見在老百姓眼裏,電話是多麼的金貴,盡管它隻是一部已經落後時代很多年的“搖把子”。

改革開放之所以偉大,絕不僅是因為設立了幾個特區,引進了一些資金,建立了一些工廠,經濟得到了發展,而是由於其帶動了整個社會方方麵麵的變革與進步。

從1981年開始,國家出台政策,原本隻供政府和單位使用的電話開始向全社會開放,普通家庭也可以安裝電話,跑到郵局排隊打電話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這個政策的出台更直接引起了中國通信行業的大爆發。

麵對國內通信市場的巨大潛力,已經在TTK磁帶項目上積累不少辦企業和市場經驗的創業者們敏銳地捕捉到了商機,很快形成一個共識:與其小打小鬧地做電話機貿易,不如自己建一家電話機廠大幹一場,於是和蔣誌基合資建一家電話機廠的計劃就被順理成章地提上了日程。其實,蔣誌基和翁耀明一樣,也是做貿易的,但那個時候,香港大的工業企業更願意來內地設立來料加工廠,管理關係和流程比較簡單。初期敢和內地企業辦合資公司的港商,要有足夠的膽量和冒險精神,蔣誌基就是這樣性格的商人。他敢做這樣的投資,是看好中國內地未來的經濟和市場前景,對張濟時和李東生的信任和欣賞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TTK和蔣誌基的長城電子合資建電話機廠的想法立刻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時任惠陽地區行署黨組副書記、主管工業的常務副專員林樹森(後來林樹森官至貴州省長,官聲頗佳)得知TTK的創業者們想再搞一個廠,非常高興,親自參加和蔣誌基的談判,協調解決合資公司設立的各項問題。

首先得解決電話機廠的生產經營許可的事情。當時已經不批合資電話機廠了,林樹森帶著張濟時、李東生坐船直接去堵去香港出差的廣東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以下簡稱外經委)的副主任張烈。張烈很是開明,對廣東外資引進一直很支持,在張烈的支持下,TCL電話機廠有了名分。

其次得解決資金問題。電話機廠注冊資本要90萬美元,中方占70%股份,需要63萬美元,林樹森又帶上李東生去香港南洋商業銀行借款。雖然南洋商業銀行是中資銀行,但當時直接給國內企業借錢還是第一次。銀行總經理姚樹聲要求惠陽行署擔保,林樹森對他說這樣不合規定,姚說:“那你就簽個字吧,這樣我才踏實。”林樹森二話沒說,就在貸款協議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這樣,項目的中方全部資本金都由香港南洋商業銀行借出。多年後姚樹聲見林樹森時說,後來他們做了很多國內業務,有許多是政府擔保的,但再沒有政府領導個人簽字的。林樹森笑著說,當時就是想把貸款辦下來,沒有考慮太多,反正自己是無產階級,不怕破產。

姚樹聲能認林樹森的簽名顯然不僅僅是因為林樹森的惠陽地區常務副專員的身份,另外一重考慮還是對林樹森個人的信任。南洋商業銀行與林樹森之前打過交道。那時翁耀明與惠陽電子工業公司合作開辦TTK,是私自以TTK的股權抵押借錢後跑到美國去的,南洋商業銀行由此順著與惠陽電子工業公司的合資項目摸上門,希望就此接管翁耀明在TTK裏的權益。範品魁斷然拒絕了南洋商業銀行的要求,但又覺得這樣做會對惠陽的對外招商引資形成負麵影響。但南洋商業銀行的要求怎麼駁回是個問題,於是,官司打到林樹森處,林樹森想了個折中的辦法:讓惠州市的駐港機構——廣惠公司從合資公司接手經過評估的這部分股本,之後再由廣惠公司和南洋商業銀行清算翁耀明的債務。這樣做合情又合理,翁耀明他日上門理論也說得清楚,南洋商業銀行也追回了自己的債務,可謂皆大歡喜。南洋商業銀行因此對林樹森高看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