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並不缺少財富,而是缺少發現財富的眼光。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商業界,英雄輩出,無數草莽之士崛起於大江南北。他們沒有任何商業經驗,卻以令人驚訝的膽識和智慧改變了國家和自己的命運。
在那個時期,最流行的商業模式是“貿易——工業——技術”,簡稱“貿工技”。創業者從貿易切入,在流通環節完成原始積累之後,再投資於工業,形成生產和銷售的能力,最後再試圖向縱深的技術領域滲透。這是一個“百死一生”的過程,絕大多數企業都倒在了從貿易到工業轉型的道路上,隻有少數傑出者完成了自我的提升,其中便包括TCL、聯想、清華同方等公司。
在這場“貿工技”運動中,廣東企業表現得最為搶眼,這得益於其毗鄰香港的地理優勢。
香港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曾發展為東亞地區最重要的電子、服裝工業基地,積累了大量的貿易、工業和技術經驗。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的石油危機之後,香港才開始轉型,大量企業從製造領域撤出,這給廣東帶來了產業梯級轉移的天賜良機。
在TCL的創業史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特征。
第一次去香港
1985年年初,TTK麵臨成立以來的第一個危機:港方投資人翁耀明宣布將退出合作。
退出的原因與經營無關,而是翁的個人選擇。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香港將於1997年7月1日正式回歸中國並實行“一國兩製”政策。消息傳來,舉國歡騰,百年恥辱,一朝得洗。然而,也有一些港商對香港即將被收回的局麵感到惶恐,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感到憂慮,於是紛紛轉移資產,移民海外。翁耀明就在這些港商之列。
實際上,就在翁耀明退出TTK的時候,TTK牌磁帶正受到消費者的熱捧,香港流行音樂的興盛,更是帶動了磁帶銷量的增長。20世紀80年代叱吒港台樂壇的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等巨星,一張專輯就能賣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盒。1984年,TTK的銷量達到了1 200萬盒,這個成績的確值得驕傲,但也實在來之不易。
TTK創業元老之一的鄭傳烈回憶道:“創業初期,我負責銷售與外經工作。那時候雖然有交易會,但其性質與檔次根本不可能與現在的交易會、訂貨會相比。當時所謂的交易會實際上就是‘擺地攤’,隻不過是有組織的‘擺地攤’,裏麵什麼樣的產品都有,我們TTK也是從‘擺地攤’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銷售是一個苦差事,我們曾經自嘲地形容自己擠火車的時候像瘋子。到外地去參加交易會或訂貨會,天南海北地坐火車,一坐就是一兩天,如果沒有座位,人都會散架。而且當時的財務製度控製得非常嚴格,我們根本不允許享受臥鋪待遇。”苦歸苦,但是看到TTK的生意做得如此紅火,“工廠天天開,生意天天來”,大家也就心滿意足了。
就當大家幹得起勁時,翁耀明令人意外的退出,讓中方合作者開始重新思考未來之路。
從TTK創辦的曆程我們可以體會當時張濟時他們的心情。TTK在形式上屬於中外合資企業,但在那個流行“借雞生蛋”的年代,一窮二白的創業者,除了政策方麵的支持,幾乎沒有任何資本去要求平分權益和約束合作方。企業經營中更多的東西,包括資金、設備、技術、原材料、外銷等往往都要依賴外來合作者,一旦外來合作者出現變動,企業就可能會“雞飛蛋打”。
跟改革開放初期廣東的大多數企業一樣,TTK早期所做的事情更像是“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料裝配及補償貿易”這種“三來一補”。TTK正是靠這種模式賺到了第一桶金,但是合作方突生變故,不啻一記警鍾。TTK的決策者們開始反思自己的經營模式和生存方式,雖然立刻進行改弦易轍的顛覆式變革不太現實,但他們已經懂得命運終究不能掌握在別人手裏,企業發展過程中必須盡可能多地占據主動。這種危機感也成為TCL日後最重要的文化基因之一。